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饱含着真实生命体验的睿智之思--张执浩诗歌艺术论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张执浩的诗歌写作凝聚着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他对生活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梦想"在远方"到"继续下潜"进入生活内部的转变。与此相应的是,他的写作也经历了从逃离生活——融入生活——深入生活的变化。张执浩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同时也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凭借着对生活的热情,将诗歌的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生活中的欢喜,也抚摸生活中的疼痛,温暖,饱含着生命的痛与爱。
作者
梁桂莲
刘川鄂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关键词
张执浩
诗歌艺术
生命体验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2
1
沈奇,王荣编.《台湾诗论精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2
《没有什么可以给青年诗人的忠告-聂鲁达访谈录》,见潞潞主编.《面对面-外国著名诗人访谈、演说》,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3
陈旭光编.《快餐馆里的冷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4
马大康,胡勇.
从原始隐喻到诗性隐喻[J]
.学术月刊,2005,37(5):87-95.
被引量:2
5
姜耕玉.《当代诗的隐喻结构》[J].诗探索,1996,(2).
6
李诠林.
吕赫若小说文本的文化隐喻功能[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90.
被引量:6
7
保罗·利科尔.《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二十世纪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页.
8
张瑞德.
《隐喻》:诗学新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5):112-116.
被引量:3
9
郝雨.
跨文体写作与诗化小说[J]
.理论与创作,2003(1):63-68.
被引量:7
10
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文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页.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周青.
吕赫若晚年的中文作品评析[J]
.台湾研究,1998(3):88-93.
被引量:1
2
陈映真.
论吕赫若的《冬夜》——《冬夜》的时代背景、审美上的成就和吕赫若的思想与实践[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4):103-111.
被引量:4
3
吕正惠.
吕赫若与战争末期台湾的“历史现实”——《清秋》析论[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3):67-71.
被引量:3
4
张目.
隐喻:现代主义诗歌的诗性功能[J]
.文艺争鸣,1997(2):57-67.
被引量:6
5
朱小安.
试论隐喻概念[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17(3):12-18.
被引量:12
6
张瑞德.
《隐喻》:诗学新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5):112-116.
被引量:3
7
特伦斯·霍克斯 高丙中译.《论隐喻》[M].昆仑出版社,1992年.第8、9、66、94页.
8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1页.
9
马歇尔·萨林斯 赵丙祥译.《文化与实践理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
特伦斯·霍克斯.论隐喻[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共引文献
16
1
李诠林.
吕赫若小说文本的文化隐喻功能[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90.
被引量:6
2
刘登翰,朱双一,刘小新,朱立立,李诠林,蔡志诚.
台湾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笔谈)——关于台湾文学答客问[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5-110.
被引量:4
3
李诠林.
“转换”、“流散”、“隐喻”、“抗争”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8-121.
4
李诠林.
台湾现代文学(1923-1949):“边缘”、“转换”缠绕流动下的中华文化持守[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104-108.
5
陈军.
“跨文类写作”辨[J]
.当代文坛,2008(3):81-84.
被引量:2
6
陈军.
“跨文类写作”现象批判[J]
.江苏社会科学,2008(3):162-167.
被引量:4
7
陈军.
后现代主义与“跨文类写作”现象批判[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77-82.
被引量:3
8
张桃洲,雷奕.
论1990年代诗歌中的跨文体书写[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8):41-56.
被引量:2
9
赵学勇.
“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的悲剧诗学解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9):1-10.
被引量:9
10
林平乔.
论第三代诗歌的传统诗学特征[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33(5):170-175.
同被引文献
16
1
小引.
张执浩:一首诗能干什么[J]
.红岩,2012(3):56-58.
被引量:1
2
欧阳江河.
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J]
.花城,1994,0(5):197-208.
被引量:44
3
魏天无.
张执浩诗歌论——兼论当前诗歌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
.南方文坛,2005(2):63-66.
被引量:1
4
梁艳萍.
张执浩:游走于诗性的虚构之间[J]
.南方文坛,2005(2):67-70.
被引量:1
5
范耀华.
时光练习簿中的时光问答——论张执浩诗歌内涵中的时间意识[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8(6):9-14.
被引量:3
6
魏天无,张执浩.
“写作是抵抗心灵钝化的武器”——张执浩访谈录[J]
.小说评论,2007(3):50-55.
被引量:4
7
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
8
张执浩.从写作的激情到生活的热情[A].张执浩未出版诗集手稿《内心的工地》[C]
9
张执浩、康宁.长安不去了,我要回楚国--张执浩访谈录[J].三峡文学,2013(5):23.
10
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M].李双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6.
引证文献
5
1
余淑琴,柯贞金.
张执浩诗歌中童话的结构平衡功能[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3):81-85.
2
杨东伟.
论张执浩诗歌的语言策略[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35(2):53-59.
被引量:2
3
朱雯雯.
一首对自由的赞歌——《高原上的野花》的新批评分析[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10):159-161.
4
李展.
生存困惑中的现代诗思——评张执浩的诗歌创作[J]
.长江丛刊,2016,0(21):1-2.
5
彭仙.
介入的愿望与向死而生的眼光——张执浩近年来诗歌研究[J]
.星星,2018(12Z):84-9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朱雯雯.
一首对自由的赞歌——《高原上的野花》的新批评分析[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10):159-161.
2
江昱.
诗歌里的时间——浅析张执浩诗歌两首[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1(2):164-166.
1
黄琪,闫文,李俏云,刘祎,于晓磊,庞冬.
2009年新诗研究论文摘要[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1(1):72-96.
2
张清祥.
诗意的激情“表现”——高长虹诗歌艺术论[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5(5):12-17.
3
李路平.
愿临江河以安居——莫雅平诗歌艺术论[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9-13.
4
安雷.
诗情、禅与意境——安谧诗歌艺术论(一)[J]
.草原,2007(12):64-67.
5
李燕妮.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J]
.卷宗,2015,5(7):456-457.
6
吕加斌.
将一切融入“生活”[J]
.现代广告,2015,0(19):48-49.
7
史玉辉.
陈梦家诗歌艺术论[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8(3):96-98.
8
陈志宏.
火车没有方向盘[J]
.青年博览,2007,0(24):47-47.
9
张春莲.
山间小道上的驴车[J]
.人民教育,2013(10):59-60.
10
哈丽米拉.
我的天使梦[J]
.小学生时空(汉),2014,0(8):42-42.
江汉论坛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