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刑事和解在实体与程序二维视角的考量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刑事和解在我国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多元的理论基础,拥有价值上的生存土壤和现实空间。在刑事实体法上,应该既肯定它与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在契合,又要在现有立法技术上突破传统的偏见和认识误区;在刑事程序法上,应该把刑事和解限制在审查起诉与审判阶段,在刑事三元结构的基础上使参与刑事和解的当事人进行良性互动,通过刑事程序满足实体法践行刑事和解的旨趣。
作者
陈伟
机构地区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1,共3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关键词
刑事和解
理论基础
实体法
程序法
分类号
D925.24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6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966
同被引文献
2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刘凌梅.
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
.现代法学,2001,23(1):152-154.
被引量:350
2
马静华.
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
.政治与法律,2003(4):113-122.
被引量:128
3
马静华.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J]
.法律科学,2003,21(4):81-88.
被引量:210
4
钱穆.晚学肓言.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M],1987.
5
石磊.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J]
.法商研究,2006,23(5):92-99.
被引量:44
6
陈光中,葛琳.
刑事和解初探[J]
.中国法学,2006(5):3-14.
被引量:451
7
高铭暄,张天虹.
刑事和解与刑法价值实现──一种相对合理主义的解析[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7,19(1):11-16.
被引量:24
二级参考文献
96
1
谢小妹,黄妹华.
从恢复性司法看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23-27.
被引量:3
2
孙昌军,陈炜.
试论英国公司法人犯罪法律价值观念的新变化[J]
.现代法学,1999,21(2):116-120.
被引量:22
3
马克昌.
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5):49-54.
被引量:21
4
张小虎.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论[J]
.法学研究,1999,21(3):34-51.
被引量:9
5
杨兴培.
论刑事法律关系[J]
.法学,1998(2):20-26.
被引量:24
6
陈玉范,屈广臣.
“私了”问题的法律思考[J]
.当代法学,1995,9(1):24-25.
被引量:13
7
刘东根.
论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转换——兼对法释[2000]33号相关规定的评述[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6):37-46.
被引量:23
8
张旭.
关于刑事责任的若干追问[J]
.法学研究,2005,27(1):97-110.
被引量:25
9
左卫民,朱桐辉.
谁为主体 如何正义——对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的论证[J]
.法学,2002(7):11-21.
被引量:40
10
周成泓.
司法主体性理念探析——以民事司法制度为中心[J]
.甘肃社会科学,2005(3):60-6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966
1
窦云鸽.
检察机关对部分事实不予认定案件中被害人的权利保护[J]
.天津法学,2021,37(3):73-79.
2
罗贵月.
被害人谅解有效性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基于认罪认罚裁判样本和访谈的实证研究[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3,35(6):56-67.
3
王连昭,施兰花.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机制的域外考察与本土化重构[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0(6):90-96.
被引量:3
4
汤道刚.
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刑事当事人与相关利益人的关系平衡——倡导以人为本的刑事和解文化[J]
.北京社会科学,2006(S1):108-112.
被引量:2
5
陈欣.
论刑事和解中国化[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65-67.
被引量:3
6
吴国贵.
刑事和解制度化法思想与权源基础的探讨——刑罚权之裁量权配置[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6.
被引量:1
7
蒋华林,陈彪.
刑事和解制度悖而不离的价值辩证[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05-109.
8
初殿清.
论刑事和解的正义性基础:自由与平等[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2):115-118.
9
杨晓静.
刑事和解:自愿抑或强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78-83.
被引量:6
10
杨希.
论公诉阶段实行刑事和解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11):233-234.
同被引文献
27
1
周永坤.
诉权法理研究论纲[J]
.中国法学,2004(5):11-24.
被引量:99
2
许发民.自首制度研究述评[M].刑法问题与争鸣(第一辑),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183.
3
方益波,余靖静.胡斌为啥判三年[N].法制日报,2009-07-21(5).
4
高维俭.刑事三元结论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9.
5
[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2页.
6
[德]托马斯·魏根特 岳礼玲 温小洁.《德国刑事诉讼程序》[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7
林钰雄:《干预处分与刑事证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8
杜宇:《理解"刑事和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9
陈伟强.
刑事和解中非刑罚处理方法的价值解说与体系构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2):56-62.
被引量:5
10
马婷婷,何国强.
刑事和解适用问题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3):100-110.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
1
陈伟.
“胡斌案”量刑问题的理论质疑[J]
.前沿,2010(9):60-63.
2
刘卉.
刑事公诉和解中当事人主体地位之考量[J]
.河南社会科学,2014,22(10):50-55.
1
龚彬.
浅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二维视角[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4):67-69.
2
洪跃雄.
差异性和同一性:中国梦认同问题探析的二维视角[J]
.东南学术,2016(5):14-19.
被引量:1
3
卓如彩.
二维视角中城市低保制度的完善[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44-46.
4
钟娟,顾安祥.
优先权基本理论新探[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77-80.
5
刘超良.
个人权利:高校德育的考量[J]
.当代青年研究,2005(2):49-52.
被引量:2
6
冷必元.
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建构的历史与现实思考[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39-44.
7
李芳华.
不方便法院原则适用模式探析[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6):24-25.
8
龙显雷.
黑社会的“公司化”路径[J]
.新闻周刊,2003(30):31-33.
9
韩旭.
论新时期公益事业中政府的作用[J]
.中国集体经济,2012,0(03S):192-192.
10
何丽双.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与政府职能转变[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6):14-14.
被引量:1
理论导刊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