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类词缀的发展与现代汉语的形态化趋势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形态进行重新认识,我们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的形态特点,形态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从类词缀的构词能力,标志词性的功能以及其语义类化等方面证明类词缀是形态的标记。从类词缀的产生数量、类词缀的产生动因等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形态化趋势。
作者
于秒
机构地区
天津外国语学院汉文化传播学院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8-90,共3页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基金
天津外国语学院"十一五"科研规划项目(07QN10)。
关键词
类词缀
形态
类推
语法化
分类号
H041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28
同被引文献
193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30
参考文献
6
1
曾立英.
三字词中的类词缀[J]
.语言文字应用,2008(2):32-40.
被引量:23
2
王洪君,富丽.
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J]
.语言科学,2005,4(5):3-17.
被引量:150
3
秦华镇.
“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76-78.
被引量:8
4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1):18-24.
被引量:357
5
徐世璇.
汉藏语言的派生构词方式分析[J]
.民族语文,1999(4):23-31.
被引量:17
6
田定远.词缀在英语缀合构词中的积累和排列[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5(03).
二级参考文献
75
1
王洪君.
从与自由短语的类比看“打拳”、“养伤”的内部结构[J]
.语文研究,1998(4):2-12.
被引量:25
2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J]
.哲学研究,1959(2):47-47.
被引量:285
3
黄居仁,陈克健,陈凤仪,魏文真,张丽丽.
《资讯处理用中文分词规范》设计理念及规范内容[J]
.语言文字应用,1997(1):94-102.
被引量:6
4
沈阳.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动态类型——谈语言教学中的一种词汇/语法单位范畴[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25-41.
被引量:7
5
邹韶华.
语用频率效应刍议[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32-41.
被引量:16
6
冯胜利.
论汉语的“韵律词”[J]
.中国社会科学,1996(1):161-176.
被引量:260
7
程丽霞.
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53-56.
被引量:14
8
端木三.
汉语的节奏[J]
.当代语言学,2000,2(4):203-209.
被引量:77
9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275.
被引量:2324
10
梁源.
二字短语凝固度分级考察[J]
.语言文字应用,2000(2):21-33.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528
1
高玉娟,李宝贵,李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主题与趋势[J]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21(1):43-61.
被引量:2
2
袁昱菡,匡鹏飞.
“宅”字新义的形成与演变[J]
.语言文字应用,2021(3):91-100.
被引量:3
3
史文磊.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性的思考[J]
.东方语言学,2021(1):25-54.
4
朱军,卢芸蓉.
代动词“来”的互动性与“少来”/“又来了”的构式化[J]
.语言学论丛,2019(2):109-129.
被引量:8
5
杨坤,吴灵蕊.
主观肯定构式“还不是”的构式化分析[J]
.语言学研究,2023(1):71-84.
6
姚昭璞.
从新词语“XY杀”看类后缀“杀”的形成及成因——兼论网络时代汉语动源类后缀的衍变空间[J]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9,0(1):55-65.
7
陈鑫.
新兴指人类词缀语法化中的主观化[J]
.新课程导学,2020(25):25-27.
被引量:1
8
赵日新,朱玉柱.
从“子”缀“儿”缀的消长看Z变韵的性质[J]
.中国方言学报,2023(1):26-43.
9
王静.
从“说了算数”到“说了算”的词汇化过程考察[J]
.山西青年,2019,0(24):234-235.
10
应学凤.
松紧象似原则与动宾饰名复合词[J]
.世界汉语教学,2021(1):28-42.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93
1
刘富华,左悦.
网络热词类词缀“X精”构词现象研究[J]
.东岳论丛,2021(1):38-44.
被引量:7
2
肖灵.
“酷”词族流行的认知分析[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92-93.
被引量:3
3
张慧娜.
当代汉语类词缀发展探微[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S1):294-297.
被引量:10
4
张谊生,许歆媛.
浅析“X客”词族——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新探[J]
.语言文字应用,2008(4):77-82.
被引量:38
5
李君.
试看新兴“类词缀”及新兴“词族”现象[J]
.时代文学,2009(11):178-179.
被引量:8
6
林一心.
词族现象探微[J]
.闽江学院学报,2001,22(4):81-84.
被引量:3
7
薛宏武,闫梦月.
“有请”的语法化及“有”作为主观表达词缀的形成机制[J]
.汉语学报,2011(2):14-27.
被引量:14
8
沈孟璎.
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93-99.
被引量:78
9
冯英.
论原始汉语有形态变化说[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4(6):76-83.
被引量:2
10
张志毅.
汉语屈折变化的简化与消失[J]
.语文研究,1987(3):26-28.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1
1
陈鑫.
新兴指人类词缀语法化中的主观化[J]
.新课程导学,2020(25):25-27.
被引量:1
2
夏莹.
近十年汉语新词族研究综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1):86-89.
被引量:10
3
施叶丽.
限制性理论对名名新族词创建和理解的阐释[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0(1):66-69.
4
王雅.
浅析类词缀中的“控”式词[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8(7):53-56.
被引量:1
5
赵一农.
由ing想到的汉语形态的变化[J]
.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42-45.
6
刘晓环,王军.
新N_1N_2构式语义建构的认知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6):11-15.
被引量:3
7
李丹弟.
语用化视域下英汉构词缀化对比研究[J]
.中国外语,2015,12(4):38-44.
被引量:8
8
曹亚敏.
从逐渐泛化到成为定位类词缀——看“君”的发展演变[J]
.汉字文化,2017(1):79-84.
9
杨子萱.
英语和现代汉语形态标记对比浅析[J]
.校园英语,2020(23):224-225.
10
颜刚.
词法构式“X手”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机制——兼论词法构式网络中的空位和占位[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3):101-112.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程丽霞.
形态化过程中相关术语的界定[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3(4):23-25.
被引量:3
2
夏莹.
“被”族新词的产生机制与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5):38-41.
被引量:2
3
金秋,力量.
浅析“被XX”新结构[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5):58-62.
被引量:4
4
张滢.
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2012年度隐喻型新词的阐释力[J]
.文教资料,2013(2):25-26.
5
施叶丽.
限制性理论对名名新族词创建和理解的阐释[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0(1):66-69.
6
王卫敏.
模因论视阈下的涨价类系列流行语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2014,16(3):16-18.
被引量:1
7
金洪贤.
网络新词语生成机制浅析——以2010~2013网络新词语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6):14-16.
8
倪毛琴,谢竞贤.
国内外类词缀研究述评[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10):73-75.
9
吉蒙蒙,郭爱萍.
中美作者英语科技论文的语篇衔接对比——一项基于Coh-Metrix的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5):55-61.
被引量:9
10
蔡青.
探究语用化视角下英汉构词缀化对比[J]
.现代交际,2017(23):74-74.
1
于秒.
“X性”词句法功能详探[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80-81.
被引量:1
2
程丽霞.
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53-56.
被引量:14
3
于秒.
也谈现代汉语词缀的判定[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63-65.
被引量:1
4
叶文红.
英汉词义的精确性对比及其原因分析[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85-88.
5
董祥冬.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表达法的历时演变[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44-48.
被引量:1
6
张国宪.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J]
.中国语文,1998(6):403-413.
被引量:43
7
许海军.
维吾尔语双部词构词法解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4):125-126.
被引量:1
8
徐俊.
汉字的特点与韩国语的汉字词[J]
.青年作家,2015(6):79-80.
9
李淑静.
英语口语的语句结构形态[J]
.外国语言文学,2004,21(4):36-39.
被引量:4
10
吴德新.
汉语动词“顶”的新用法及其产生动因[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10):112-112.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