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国初期知识分子与农村的疏离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为四民之首的重要政治含义就是士与其他三民皆有关系并代表其他三民参政议政以“通上下”,而科举制正是士与其他三民维持关系的主要渠道。传统士人以耕读为标榜。多数人在乡间读书,然后到城市为官。而做官之人或候缺或丁忧告老,多半要还乡。人员的流通意味着信息、资金等多渠道的交流。
作者 吴擎华
出处 《文史杂志》 2009年第1期20-24,共5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43

  • 1.《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M].三联书店,1977年12月第1版.第395页.
  • 2.《史记·太史公自序》[M].,..
  • 3.《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第163,7,37,39页.
  • 4.《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M].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853~859页.
  • 5.《戴季陶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73、772页.
  • 6.《章太炎全集》(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3页.
  • 7.《黄兴集》[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3、194页.
  • 8.《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中华书局,1977年版..
  • 9.《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M].中华书局,1979年.第846页,第852页.
  • 10《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278页.

共引文献14

同被引文献14

  • 1贺跃夫.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3(3):75-82. 被引量:16
  • 2袁立春.论废科举与社会现代化[J].广东社会科学,1990(1):81-88. 被引量:16
  • 3赵泉民.从“无差别的统一”到“对抗性”形成——基于新式教育兴起看20世纪初期中国城乡关系演变[J].江苏社会科学,2007(3):155-160. 被引量:12
  • 4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载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575页.
  • 5(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40-146.
  • 6论废科举后补救之法[J].东方杂志,1905(11):251.
  • 7(美)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城市研究[M].王旭,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38.
  • 8张玉法.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湖北省[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08.
  • 9R.Keithschoppa,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 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p.60.
  • 10(美)李怀印.华北村治[M].岁有声,王士皓,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