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龢”:华夏思想之大原——孕育于祭祀文化下的思想意识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和"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文化的价值,此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天人"和"、人人"和"、君之德与天命"和"。它植根于黄河中下游中原原始的和早期的农耕经济所孕育的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的经济特色,使中华先人特别关注天人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天与代行天命者的君后之关系。在此背景下所产生的祭祀文化,表现出对天的敬畏,对祖的恩报,以及对"君"、"后"意志的屈服。然而,随着文明脚步的前进,对天命的敬畏,部分地转变为对天道的信守,从而产生了"和"天人的信物——"禾";用于祭祀仪式的、龠不仅用于敬天祭祖,同时也用于冠礼、婚礼、葬礼,乃至士礼、军礼、乡饮各项活动中,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及增多,虔诚的古典宗教文化,有相当一部分便转变为移风易俗的世俗文化,于是便产生了"和"人人的礼乐。大量"覆宗绝祀"(用现代语来表示就是"亡国灭种")的历史教训,使"代天行命"的君王("后")认识到自己也是被天所"监"的对象,所以以德"和"天的观念也滋长出来。于是,人与天和,求丰收;人与人和,求太平;君德与天命和,求永祀。这种"天人和合"的思想,就成为从祭祀文明向礼乐文明过渡过程中重要的思想成果。这就是华夏文化的思想之根。
作者 蒋广学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4,共6页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关键词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页.
  • 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200.
  • 3许慎撰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16、694页.
  • 4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18页释祭之义.

共引文献46

同被引文献8

  • 1《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 2孔颖达.《周易正义》[A]..《十三经注疏》[C].中华书局,1980年.第86页.
  • 3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2177-2180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 5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 6朱伯毙:《易学哲学史》第1卷,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8页.
  • 7李零:《孙子兵法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页.
  • 8陈赟.绝地天通与中国政教结构的开端[J].江苏社会科学,2010(4):16-23.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