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明代边防诗的特色简论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明代边防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从内容上,可分为反映北部边防的边塞诗和反映东南沿海的海防诗。两者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上承唐边塞诗,具有悲凉慷慨、婉转缠绵的特色;后者则自开新境,具有清新流丽、愤激颓放的特色。
作者
蒋鹏举
机构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8-101,共4页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明代
边患危机
边塞诗
海防诗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6
1
[2]永臻等撰.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3]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
[4]元明清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4
[2]李攀龙撰,李伯齐校点.李攀龙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3.
5
[3]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蒋鹏举.
理想与现实的背离——论李攀龙边塞诗的创作[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4(4):62-64.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3
1
范美俊.
明代中后期徐渭的书画转型与心学背景[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2):106-112.
被引量:1
2
马炜.
徐渭书法风格论[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2):42-44.
3
蒋鹏举.
李攀龙简谱[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5-23.
被引量:2
4
范美俊.
晚明徐渭的书画转型及其心学背景[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120-124.
5
丁雅琴.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J]
.太原大学学报,2007,8(1):40-42.
被引量:2
6
付琼.
徐渭散文结构论[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4):20-25.
7
宋传新.
文化之链:徐渭、王思任与张岱[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49-54.
8
陈晨,耿祥伟.
梅鼎祚《昆仑奴》杂剧明人评论之检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1):51-55.
9
聂付生.
论明代浙江曲家的佛教情结及思想渊源[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5):51-56.
10
辛立松.
论徐渭与杜甫的“异世同轨”[J]
.文教资料,2010(18):12-13.
同被引文献
6
1
毕恭.辽东志·各卫山川地理图[M].上海:上海书店,1994.
2
吴廷燮.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
3
赵毅,刘庆宇.
清建国前女真人之佛教信仰[J]
.史学月刊,2008(9):29-35.
被引量:2
4
曹胜高.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6-123.
被引量:9
5
王禹浪,程功,于彭.
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的佛教与传播[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11):1-8.
被引量:2
6
牟邵义.
明初对东北边疆的宣谕招抚与文化营建[J]
.华夏文化论坛,2012(2):225-23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徐栋梁,史丽.
论长白山文化对明初辽东文人诗歌题材之影响——以《辽东志》、《全辽志》所收录诗歌为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103-10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徐栋梁,王国平.
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以《闯关东》与《与狼共舞》为例[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32-140.
被引量:1
1
孙静冉.
“风骨”与“哀”——谈边塞诗与防人歌的不同[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6):154-156.
2
张慧琼.
论唐顺之的边防诗[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46-48.
被引量:1
3
蔡安延.
“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及其意义——对“建安风骨”的写作学审视[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0(Z1):45-49.
4
孙永年,孔正毅.
试论《古诗十九首》悲凉的美学风格[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5):79-81.
5
蔡安延.
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及其意义[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8(3):52-57.
6
叶海英.
亦真亦幻都是情——“芳草”“柳”“柏”意象的探究[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7(9):84-85.
7
唐嗣德.
睹物伤怀 悲凉慷慨——曹植《送应氏·其一》赏析[J]
.阅读与写作,1998,0(12):8-9.
8
建安风骨[J]
.学语文,2016(1):56-56.
9
顾国华,许建中.
论宗臣御倭散文的史料价值[J]
.学术交流,2010(6):168-172.
被引量:2
10
王劲松.
艾青抗战诗歌“忧郁”的抒情风格[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29-31.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