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学生是未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但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作为高校应树立创新理念、健全创新制度、营建创新环境、加强创新训练,在创新实践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作者
张璐
机构地区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出处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1-182,共2页
Education and Vocation
基金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2400440060)
关键词
创新
大学生
制度
实践
分类号
G525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胡锦涛.关于科技与刨新的论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1/12/content_4043283.htm, 2008-02-20.
2
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综合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张仰飞,魏萍,冯永伟,王灿.
多维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7-61.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周琳,杨大方,刘翠,许溪沙.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30-131.
被引量:11
2
杨震.
试析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4):47-48.
被引量:19
3
耿俊茂.
浅谈当代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J]
.中国科技信息,2006(7):245-246.
被引量:6
4
黄婕.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
.化工高等教育,2006,23(2):5-8.
被引量:13
5
胡海建.
教育与创新刍议[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8):67-70.
被引量:4
6
叶辉.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58-59.
被引量:50
共引文献
12
1
任其亮,李淑庆.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
.安庆科技,2011(4):39-42.
被引量:1
2
任丹,魏鹏.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
.现代农业科学,2008(2):85-86.
被引量:14
3
王传芬,王英博.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
.农产品加工(下),2008(9):92-94.
被引量:1
4
肖强,张春.
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工作的思考[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125-127.
被引量:1
5
杨惠麟,戴荣四,田建湘,李姣,赵文力,贺际强.
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9(6):74-75.
6
刘碧兰,夏辉,陈智全.
高校物理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7(22):137-138.
被引量:1
7
司忠业,史悦,徐佩若.
理工科优秀大学生培养的多维度探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10,27(4):10-13.
被引量:9
8
任其亮,李淑庆.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97-100.
被引量:5
9
唐君.
刍议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4):156-157.
被引量:2
10
宋丹,袁亚冲,娄自强.
青岛工学院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市场,2015(40):207-208.
同被引文献
7
1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刘景军,王永明.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08(22):130-131.
被引量:3
3
韩莹.
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要素及启示[J]
.科教文汇,2009(1):112-112.
被引量:2
4
张润梅,龚剑.
基于机器人足球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22-23.
被引量:11
5
过增元.
提倡参与式教学 强化创新意识[J]
.中国高等教育,2000(6):21-22.
被引量:112
6
伍贻兆.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学体系创新[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70-73.
被引量:28
7
刘继平.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18):53-54.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
1
陈莉文.
基于课堂视角关于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2):60-61.
被引量:1
2
隋美娥,杨俊卿.
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4(11):38-39.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闫永平.
新课标视域下的实践性学习:内涵、特点与实施建议[J]
.教师教育论坛,2023,36(12):9-12.
1
贺少华.
论国防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46-49.
2
孙延蘅.
网络阅读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J]
.教育探索,2004(7):15-17.
被引量:3
3
马立平.
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 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J]
.科技视界,2016(2):61-62.
被引量:4
4
金琴.
大学生创新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初探[J]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8):91-92.
被引量:12
5
段步玉.
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2):36-39.
被引量:5
6
高阳.
浅谈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
.北方音乐,2009,29(11):26-27.
7
文晶娅.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今日科苑,2009(22):203-204.
被引量:1
8
邱素英.
大学生创新素质激励与培养策略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2):144-145.
被引量:5
9
张辉,曲士英,许宝林.
完善“两课”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0-122.
被引量:5
10
谭小蓉,曹长礼,牛欣欣.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
.文教资料,2009(6):183-184.
被引量:1
教育与职业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