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明末清初传教士对五大洲说的早期传播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五大洲说自十六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地图传播时期"与"文字传播时期"的转换,内涵日益丰富,流传颇为广泛。虽在十八世纪逐渐趋于停滞,但依然葆有对于国人传统世界观念的影响,进而开启了五大洲说在晚清的又一轮传播高潮。
作者
王国荣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船山学刊》
CSSCI
2009年第1期82-86,共5页
Chuanshan Journal
关键词
五大洲说
世界观念
西学东渐
分类号
K248.3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2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江晓原.
论耶稣会士没有阻挠哥白尼学说在华传播——西方天文学早期在华传播之再评价[J]
.学术月刊,2004,36(12):101-110.
被引量:7
2
崔广社.
《四库全书总目·坤舆图说》提要补说[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53-54.
被引量:3
3
杨小明.
哥白尼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的最早介绍[J]
.中国科技史料,1999,20(1):67-73.
被引量:13
4
(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M].
5
方 豪.中西交通史[M]岳麓书社,1987.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林健.
西方近代科学传来中国后的一场斗争——清初汤若望和杨光先关于天文历法的论争[J]
.历史研究,1980(2):25-32.
被引量:2
2
何兆武.
略论徐光启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J]
.哲学研究,1983(7):54-60.
被引量:8
3
江晓原.
第谷(Tycho)天文体系的先进性问题——三方面的考察及有关讨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11(1):47-52.
被引量:16
4
江晓原.
王锡阐及其《晓庵新法》[J]
.中国科技史杂志,1986,21(6):48-51.
被引量:4
5
席泽宗 严敦杰.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纪念哥白尼诞生五百周年[J].中国科学,1973,16(3):270-279.
6
小川晴久.东亚地动说的形成[J].科学史译丛,1984,(1):82-83.
7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中国天文学史[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1.174.
8
沈善洪.黄宗羲全集(12)[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210.
9
宣焕灿.天文学名著选择[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61.
10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M].台北:中华书局,1970.127.
共引文献
20
1
柳紫陌.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明清士人对日心说理论的接收与解码[J]
.科学文化评论,2022,19(5):104-116.
2
王皓.
明清之际士人阶层对西洋气象学的容受刍议[J]
.思想与文化,2020(2):274-292.
3
鲁锦寰.
科学与人文融会的传统——读杨小明《清代浙东学派与科学》[J]
.史学月刊,2006(2):115-119.
被引量:1
4
崔广社,荣国庆.
南怀仁《坤舆全图》的文献价值[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5):104-108.
被引量:6
5
王栋,杨小明.
从清代浙东学派看中西科技交流——以黄宗羲、黄百家为一典型案例的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191-194.
被引量:2
6
杨小明.
黄百家年谱简编[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29(3):85-98.
被引量:7
7
许苏民.
明清之际哲人与基督教的认识论对话——兼论对话对中国哲学认识论发展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119-131.
被引量:3
8
宋芝业.
明末清初的科学话语空间——观察西方科学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个视角[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4(1):45-48.
9
邓亮,韩琦.
新学传播的序曲:艾约瑟、王韬翻译《格致新学提纲》的内容、意义及其影响[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31(2):136-151.
被引量:6
10
邓可卉.
再论17世纪哥白尼及其相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64-71.
同被引文献
25
1
艾仁贵.
从“陆地三分说”看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洲际想象[J]
.历史研究,2022(4):125-145.
被引量:2
2
丁新豹.
格物致知 香港公共博物馆的百年发展[J]
.中国文化遗产,2005(4):64-68.
被引量:6
3
曹婉如,薄树人,郑锡煌,王绵厚,曹者祉,周铮,姚义田,赵金敏,胡铁珠.
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J]
.文物,1983(12):57-70.
被引量:20
4
向达.
自明初至解放前(Cir,1405-1948)中国与非洲交通史料选辑说明[J]
.社会科学战线,1982(1):225-226.
被引量:2
5
邓爱红.
利玛窦、章潢、熊明遇与南昌地区的西学东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4):105-109.
被引量:5
6
王立诚.
19世纪中国人历史观念的新旧过渡[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1):1-9.
被引量:3
7
吴艳荣.
近三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165-169.
被引量:14
8
邹振环.
19世纪西方地理学译著与中国地理学思想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换[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6-36.
被引量:9
9
陈悦.
揭暄的学术交往及其著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9.
被引量:2
10
孙承晟.
揭暄《璇玑遗述》成书及流传考略[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28(2):214-22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4
1
戎琦.
梁乔汉《港澳旅游草》中的华夷意识[J]
.华文文学,2021(4):56-61.
2
闫波桥.
首译“利未亚”:利玛窦汉文著述中的非洲知识详考[J]
.浙江学刊,2023(6):229-236.
3
FEI Ji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dea of the Hypothetical Magellanica Continent into China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J]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4,8(1):35-56.
4
陶中淼.
晚清“五洲”地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4,39(4):112-122.
1
黄时鉴.
从地图看历史上中韩日“世界”观念的差异——以朝鲜的天下图和日本的南瞻部洲图为主[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0(3):30-41.
被引量:6
2
孙敬敬.
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原因探究[J]
.科技视界,2013(1):84-84.
3
黄爱平.
18世纪中西交往的历史与中国的世界观念[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2):83-89.
被引量:1
4
刘长林.
“和实生物”与中国文化的未来[J]
.孔子研究,1996(3):91-92.
被引量:2
5
薛志清,张立鹏.
江苏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贡献[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4):95-100.
被引量:2
6
艾小白.
相对论在我国早期传播中的轶闻与趣事[J]
.自然杂志,2005,27(5):295-299.
被引量:2
7
周其卫,陈云云.
为有源头活水来: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8):39-40.
被引量:2
8
刘德元.
沱江船工号子及其保护与传承[J]
.巴蜀史志,2016(4):52-54.
被引量:4
9
周宁.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6):5-12.
被引量:71
10
陳方正.
试论两种“超越世界”观念暨近代演变[J]
.中国文化,2014(2):1-7.
船山学刊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