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1920年代历史剧的变态心理分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我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第一个高潮,1920年代的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现代变态心理学揭示人的骚动不安的深层内心世界。其变态心理视角主要体现于对情感错位和人格错位的展示和反思,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人文现象,具有较强的启蒙意识和认识功能,对于促进国人的现代化和"人的戏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 陈爱国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2,70,共8页 Theatre Art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 1劳伦·B·阿洛伊等著,汤震宇等译.《变态心理学》(第9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页.
  • 2《猥亵论》,《自己的园地》,北新书局,1923年版.
  • 3《沉沦》,《自己的园地》,北新书局,1923年版.
  • 4郑维廉.黄海.变态生命的心理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 5海尔曼·黑塞.艺术家与精神分析[A].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 6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J].戏剧月刊,1943,.
  • 7赵景深.中国新文艺与变态性欲.一般,1928,(4).
  • 8郭沫若.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A].三个叛逆的女性[C].上海:光华书局,1926.
  • 9田汉.他为中国戏剧运动奋斗一生.戏剧艺术论丛,1980,(10).
  • 10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杂文全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共引文献18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