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审美现代性:从一个新角度透视创造社的“转向”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青春勃发的创造社成员在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的异军突起,可视为千年古老帝国的审美观念结束了漫长的古典时期而真正迈向现代的一个绝佳转捩点。创造社的"转向"远远不只是创造社的内部事务,而是事关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进程,审美现代性对透视创造社的"转向",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宏观视角。
作者 叶世祥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6,共5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07BZW00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8

二级参考文献77

  • 1王富仁,罗钢.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J].文学评论,1984(2):49-62. 被引量:9
  • 2秦弓.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50-159. 被引量:7
  • 3姚华.《曲海一勺》[M].,..
  • 4[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
  • 5[6]郭沫若全集(第15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26.
  • 6[9]郑伯奇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95-96.
  • 7齐格蒙特·鲍曼 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
  • 8尤尔根·哈贝马斯 刘北成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103页.
  • 9马泰·卡林内斯库 顾爱彬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7-53页.
  • 10郭沫若.《创造十年》[A]..《郭沫若全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卷.第99页103页.

共引文献11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