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汉书·苏武传》成篇问题之研究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在前汉昭、宣二朝历史的语境中,来考察《汉书·苏武传》成篇的复杂因素,认为《苏武传》的写成,更多是出于当时宣传"忠君"观的需要,是否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尚存在着很大的疑惑。
作者
汪春泓
机构地区
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3,共10页
关键词
苏武
李陵
班固
《汉书》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251
同被引文献
82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30
参考文献
21
1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中华书局,1992年版..
2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卷九《霍光赏功》
3
《清人考订笔记》(七种)之中,中华书局2004年版.
4
《文选》,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第273页.
5
.《汉书·董仲舒传》[M].,..
6
《余怀集》,其中收录《余澹心集》,广陵书社2005年版.
7
王利器.《新语校注》[M].中华书局,1996年版..
8
阎振益 钟夏校注.《新书校注》[M].中华书局,2000年.第16页,23页.
9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882~883页,中华书局,1989年.
10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第三组简文(儒家文献).
共引文献
251
1
黑琨.
魏相考论[J]
.山东社会科学,2004(8):88-90.
被引量:1
2
杨华.
“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J]
.江汉论坛,2004(9):95-101.
被引量:19
3
赖美琴.
董仲舒的思维方式及其政治归趋[J]
.学术研究,2003(7):112-114.
被引量:3
4
王启涛.
王褒《僮约》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74-83.
被引量:3
5
陈开勇,龙延.
汉晋佛教译经与晋宋民歌的语言[J]
.敦煌学辑刊,2002(1):76-81.
被引量:4
6
辛刚国.
论六朝贵游风气及其对文学的影响[J]
.江汉论坛,2004(12):97-99.
7
杨义.
杜诗复合意象的创造(下篇)[J]
.中国文化研究,2000(3):71-77.
被引量:1
8
刘乐贤.
虎溪山汉简《阎氏五胜》及相关问题[J]
.文物,2003(7):66-70.
被引量:5
9
王学钧.
盘古,从“开辟”始祖到佛陀弟子——《开辟衍绎》论片[J]
.明清小说研究,2002(3):195-206.
10
许结.
论赋的学术化倾向——从章学诚赋论谈起[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82-90.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
82
1
昝风华.
汉代信仰风俗与班固及其《汉书》[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9.
被引量:1
2
丁宏武.
李陵《答苏武书》真伪再探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2):47-53.
被引量:4
3
章培恒,刘骏.
关于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2):71-77.
被引量:15
4
秦永洲.
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J]
.文史哲,1998(1):70-77.
被引量:21
5
吴婷.
《史记》、《汉书》之语言比较[J]
.成功,2010(3):273-273.
被引量:1
6
万文兴.
《汉书》中王莽形象的三重变奏[J]
.传承,2008(14):80-81.
被引量:1
7
任刚.
《史记》、《汉书》“以事写人”方法的比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2):77-78.
被引量:1
8
李俄宪.
李陵和李徵的变形:关于中岛敦文学的特质问题[J]
.国外文学,2004(3):108-113.
被引量:11
9
郭善兵.
西汉元帝永光年间皇帝宗庙礼制改革考论[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54-57.
被引量:6
10
胡大雷.
苏李诗出自代言体说[J]
.柳州师专学报,1994,9(3):16-1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3
1
丁宏武.
李陵《答苏武书》真伪再探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2):47-53.
被引量:4
2
汪春泓.
论刘向、刘歆和《汉书》之关系[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5):40-52.
被引量:6
3
何寄澎.
《汉书》李陵书写的深层意涵[J]
.文学遗产,2010(1):18-23.
被引量:11
4
孙尚勇.
论苏李诗文的形成机制与产生年代——兼及《汉书·苏武李陵传》的成篇问题[J]
.文艺研究,2012(3):68-73.
被引量:1
5
李艳.
论新世纪《汉书》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存在问题[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3(8):18-20.
6
王渭清.
从历史苏武到文化苏武——苏武精神辨析[J]
.传承,2013(10):102-103.
被引量:2
7
张立克.
皇权与教化之间:西汉永光年间宗庙礼制改革的政治文化内涵[J]
.孔子研究,2014(3):85-92.
被引量:2
8
李艳.
论《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爱国形象的塑造及其当代价值——由《汉书·苏武传》和《新序·节士·苏武章》的异同说起[J]
.济宁学院学报,2016,37(1):36-40.
9
丁宏武.
唐前李陵接受史考察——兼论李陵作品的流传及真伪[J]
.文史哲,2017(6):19-40.
被引量:4
10
宋展云.
“琴德”与“文心”——论嵇康《琴赋》之袭故弥新及其余韵流风[J]
.文艺理论研究,2017(6):50-5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丁宏武.
唐前河陇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品格[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4):22-29.
被引量:1
2
陶慧.
论《新唐书》对唐代诗史的宋型建构——以“沈宋”、杜甫传论为中心[J]
.中国诗学研究,2023(2):24-34.
3
丁宏武,张暘.
文学接受视域下的唐前河陇文学[J]
.图书与情报,2021(5):138-144.
4
丁宏武.
李陵《答苏武书》真伪再探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2):47-53.
被引量:4
5
葛焕礼.
《汉书》伪说“古学”说驳证--基于疏议诏奏所引《春秋》义出处的考订[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4):4-11.
6
孙尚勇.
论苏李诗文的形成机制与产生年代——兼及《汉书·苏武李陵传》的成篇问题[J]
.文艺研究,2012(3):68-73.
被引量:1
7
余祖坤.
论中国古代文章学中的“反言”笔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8-75.
被引量:2
8
李艳.
论新世纪《汉书》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存在问题[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3(8):18-20.
9
崔荣华.
汉代文史三大家的学术承变[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73-79.
10
张立克.
汉元帝时期儒生的政治参与研究[J]
.兰州学刊,2014(8):59-64.
被引量:1
1
侯巍.
如何评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苏武传》的拓展[J]
.科学中国人,2014(03S):175-175.
2
金声.
常见编校讹误举例[J]
.编辑之友,2007(6):93-94.
3
郭维森.
鲜明对比 步步升华——谈《汉书·苏武传》的表现方法[J]
.远程教育杂志,1984,4(6):19-22.
4
王鹏伟.
专题设计:文本拓展与课程建构[J]
.中学语文教学,2013(8):56-57.
被引量:1
5
杨长荣.
《苏武传》中武帝“法令亡常”史实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5,0(10):22-24.
6
金方山.
悲情李陵——兼谈现行教参对李陵形象的认定[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8(3):43-44.
7
张建军.
痛哉,快哉,义士也——《苏武传》中“大义”之我见[J]
.俪人(教师),2014(6):190-190.
8
陆精康.
“十余辈”是“十余人”吗[J]
.语文学习,2009(10):57-58.
9
苏雪影.
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4):98-99.
10
张中行.
读《汉书·苏武传》[J]
.读书,1993,0(8):88-94.
被引量:2
文学遗产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