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学业负担:学生的内在需要--基于人性的若干观察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学生承受并且不逃避所谓"过重的"学业负担的基本事实背后存在着内在的人性根源,需要从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中揭示出学生对学业负担的主观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学习动力和负担承受力源泉。在本文看来,当今并不存在学业负担过重但存在偏重的事实,外部的某些非自觉自愿因素造成的学业竞争压力与学生自己的内在学业成就动机之间其实达成了某种双向互谅状态的平衡或者默契,学生主观上需要学业负担。
作者
刘合荣
机构地区
湖北省教研室教育学博士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49-52,共4页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关键词
学业负担
人性发展
自然性
精神性
社会性
内在需要
分类号
G632.0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5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17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张翼.
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J]
.社会学研究,2004(4):76-90.
被引量:118
2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马斯洛(Maslow,A.H.)著,许金声,程朝翔.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
二级参考文献
25
1
林南 边燕杰.《中国城市中的就业与地位获得过程》[A].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C].三联书店,2002/1991..
2
Beeghley, Leonard 1996,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yn and Bacon.
3
Berry, William D. 1984, Nonrecursive Causal Models, Sage Publications, Inc.
4
Blalock, H M Jr. (ed.) 1972, Causal Models in Social Sciences, Aldine Atherton,Inc.
5
Blau, Peter & Otis Dudley Duncan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 Wiley.
6
Duncan, Otis Dudley .1972,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and Achievement, New York: Seminar Press.
7
Duncan, Otis Dudley .1975,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8
Goldthorpe, J H. 1987, 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Handel, J D. 1978, Introductory Statistics for Sociology,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10
Hauser, R M & D L Featherman 1976, "Equality of Schooling: Trends and Prospec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9.
共引文献
117
1
许长青,梅国帅.
我国代际收入流动状况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基于CHNS 1989—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经济评论,2021,6(4):30-50.
被引量:4
2
陶德强.
分配与获取:阶层地位变迁过程与逻辑[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1):133-142.
被引量:2
3
张振元.
试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杂技教育[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3(2):96-103.
被引量:4
4
陈占江.
社会转型期农村女性青年的社会流动——以皖北C村为例[J]
.青年研究,2005(8):39-44.
被引量:7
5
秦行音.
社会分层对农民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影响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22):51-54.
被引量:5
6
郭志坚.
社会出身与地位获得:代际流动研究新进展[J]
.青年探索,2005(6):16-19.
被引量:6
7
庄西真.
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
.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1):1-5.
被引量:5
8
韩喜平.
收入分化与教育政策选择[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156-160.
被引量:3
9
王振卯.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流动中先赋性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的实证调查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2007(1):124-129.
被引量:6
10
汤海鹏.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女青年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途径及存在的问题——以鲁西南A村为例[J]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1):19-22.
同被引文献
16
1
文雪,扈中平.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J]
.中国教育学刊,2007(1):22-24.
被引量:42
2
刘合荣.
略论学业负担问题研究的深化与升华[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9):85-88.
被引量:2
3
刘合荣.
对学业负担问题的若干规律性认识——兼论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困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6):25-28.
被引量:2
4
刘合荣.
学业负担问题:理性的事实判断与缓解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5):7-12.
被引量:25
5
胡瑞文.
破解教育难题必须深化体制改革[J]
.中国教育学刊,2012(4):1-4.
被引量:3
6
陈霜叶,柯政.
从个人困扰到公共教育议题:在真实世界中理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2):15-23.
被引量:34
7
文剑冰.
课业负担的个体层面变量研究综述[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2):24-30.
被引量:16
8
梁倩,林克松,朱德全.
多重制度逻辑下的课业负担问题治理[J]
.教育发展研究,2013,33(6):36-40.
被引量:20
9
杨宝山.
“减负”,从完善管理机制做起[J]
.中国德育,2013,8(23):50-50.
被引量:1
10
王贤文,熊川武.
学生自主减负: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2014(4):34-37.
被引量:35
引证文献
1
1
黄承国,陈慧,王磊.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研究:视角、观点与趋势[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12):32-37.
1
梅雪亮.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J]
.浙江教学研究,2002(2):31-32.
2
王艳飞.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2):78-80.
被引量:3
3
李晓明.
爱心教育与为师之道[J]
.益阳师专学报,2001,22(5):62-62.
4
许可考.
教育,应该具有水的品格[J]
.山东教育(小学刊),2010(9):12-12.
5
甘诺,白晓东.
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03(8):55-57.
被引量:6
6
观点索引[J]
.中外企业文化,2000(16):64-64.
7
赵静.
加强职高生德育浅析[J]
.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0(11):47-47.
8
沈析勤,倪学文,章九英.
依托校本教材创建人文校园的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07(6):75-75.
被引量:1
9
冯桂群.
恋上教研[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4):42-43.
10
饶才盛.
走减负增效之路[J]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09(8):38-38.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