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周刊》2006年1月刊的《创意工业的中国逃生之路》一文传递了一种相对含蓄的意思:"早期的上海创意人群自发群聚在废弃的老厂房、旧仓库里工作,LOFT创意区域应运而生。而新一代为创意而创出来的‘创意园区’,却因售价昂贵而令创意阶级‘水土不服’。消失的不止是创意的地盘,还有创意的斗志。"这并不是个别现象,也并不是只出现在创意产业园区中。在某些艺术家居住过并且已经装修过的建筑里,非艺术家趋之若鹜,并且他们可能迅速抬升租金价格,使之远远超过艺术家的支付能力。这种现象最终造成的效应称为"社区缙绅化",艺术家最终被迫离开社区①。一些城市试图立法保护艺术家的居住和工作场所,其中美国各大城市为艺术家提供可负担住房(Affordable Artist Housing,下文简称"艺术家住房")颇具借鉴意义:华盛顿特区有"艺术家住房计划";波士顿市有"艺术家空间行动";西雅图市的做法则是将历史保护建筑部分改造成艺术家居住兼工作场所;纽约有艺术家住房联盟;芝加哥为艺术工作者举办艺术家住房展览会。所有这些做法最终目的都是留住创意人才。除各地政府主管规划与住房的部门外,一些非营利性机构和房地产开发商也参与到这些行动中来。这些解决艺术家居住和工作场所的模式值得我们探讨。
出处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3-126,共4页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