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救济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公职人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因而公职人员的名誉实际上综合了人们对公权力机关和对公职人员个人的评价。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既与公民的言论自由、批评建议权相联系,又容易与所谓的政府名誉权混淆,也与作为普通民事主体的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等交织在一起。它具有受保护程度有限、"受损"后的自我救济能力较强等特点。基于对国外公职人员名誉权纠纷处理原则的考察,我国在处理公职人员名誉权纠纷时,应注意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特别是对公务行为发表评论的自由。但同时也应保障公职人员作为民事主体享有的名誉权,其中需要证明侵害名誉行为的主观恶意和名誉的实际损害。当然在处理这类纠纷时,更需要纠正和防止一些片面或极端的观念和行为。
作者 胡弘弘
出处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65,共8页 Law Science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008年度一般项目"宪法视野中的公民制度"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何兵.《公务机关有没有名誉权》.《检察日报》,2004年8月11日.
  • 2潘洪其.《如何看待"慕马案"女贪官的名誉权》.《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18日.
  • 3张卫鸿.《副县长缘何一夜担骂名》.《青年周末》,2007年3月22日.
  • 4林书喜.《海南两名高中教师涉嫌编山歌诽谤市领导被拘》.《南国都市报》,2007年8月2日.
  • 5[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62页.
  • 6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 "Reputationthe esteem in which a person is held by others." P. 1331
  • 7张建波.论名誉权及其保护[J].政法论丛,2003(5):50-53. 被引量:5
  • 8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02)静(民)初字第1776号民事判决书.
  • 9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256页.
  • 10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 376 U.S. 254 (1964).

二级参考文献30

共引文献178

同被引文献144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