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孔子德论再探讨——兼与孙熙国先生商榷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孙熙国先生认为,孔子以"道"论"德",并在"道"的视角下观照"德"的意义,把"道"置入人心,从而为他的人性理论建立起了形上依据。实际上,孔子思想中包含着后世心性理论的因子,并不代表孔子本人已经建立起心性理论;以后学的思想来表述孔子的德论,亦有过度擢拔孔子理论高度的嫌疑。"德"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道德品性,还具有神秘力量的意味。他因"天"言"德",在"天"的帷幕下论述"德",并试图将"德"置入人心,为儒家后学继续发展心性理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作者 陈晨捷
出处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DongYue Tribune
关键词 心性 君子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四号).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4页.
  • 2李光灿,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 3温少峰.《殷周奴隶主阶级“德”的观念》[A]..《中国哲学》(第八辑)[C].[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 4武树臣.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学研究,2001,23(2):122-132. 被引量:23
  • 5[美]唐纳德·J·蒙罗.《早期中国“人”的观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 6李泽厚.《乙卯五说·说巫史传统》.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 7[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48页.
  • 8张岱年.《孔子哲学解析》.《中国哲学史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 9[美]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 10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二级参考文献8

  • 1温少峰.《殷周奴隶主阶级“德”的观念》[A]..《中国哲学》(第八辑)[C].[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 2藏克和.《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6页.
  • 3章炳麟.《文始》卷三,第8页.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书,高保康署检.
  • 4温少锋.《殷周奴隶主阶级“德”的观念》.《中国哲学》第八辑,三联书店,1982年.
  • 5李光灿,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 6《青铜时代·先秦无道观之进展》.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
  • 7《尚书·蔡仲之》,又《左传》僖公5年引《周书》.
  • 8.《左传》僖公5年引《周书》.,..

共引文献31

同被引文献17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