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安全技术”讲座 第12讲 现场总线本安防爆技术
被引量:2
出处
《自动化仪表》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78,共6页
Process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同被引文献14
-
1舒大兴,陈伟.MSP430在大量程浮子式液位计中的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5(3):21-23. 被引量:2
-
2上海辰竹仪表有限公司.防爆产品技术资料[Z].
-
3方万水,孙锋吾.舰船综合报警系统研制[J].中国修船,2007,20(5):29-30. 被引量:1
-
4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潜艇舱底进水报警装置规范[S].
-
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S].
-
6Convey H J,Booth M J. Development of a water leak detector system[J].Comput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ournal,2002,(01):33-38.
-
7Wen Yumei,Li Ping,Yang J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buried pipeline leak detection system[A].2004.489-493.
-
8徐建平.“防爆安全技术”讲座 第7讲 本质安全基本知识[J].自动化仪表,2008,29(9):64-69. 被引量:1
-
9徐建平.“防爆安全技术”讲座 第11讲 本安系统一般设计要求[J].自动化仪表,2009,30(1):73-78. 被引量:2
-
10孟建明.散货船货舱进水检测装置安装的改进建议[J].航海技术,2010(1):59-6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0
-
1谢坤,夏伟,胡刚义,易宏.船舶电力综合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J].机电工程,2015,32(1):112-117. 被引量:14
-
2桂永胜,谢坤,胡刚义,阳世荣,彭威.船舶电气设备水冷系统研究与开发[J].机电工程,2015,32(12):1625-1630. 被引量:13
-
3谢坤.船舶分布式智能损管监控系统开发[J].船电技术,2016,36(8):5-9. 被引量:6
-
4谢坤.船舶损管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机电工程,2016,33(10):1283-1288. 被引量:6
-
5桂永胜,谢坤.电动船舶能量流通分析与管理技术研究[J].船电技术,2016,36(11):57-61.
-
6谢坤.船舶电气设备高效冷却方案研究与应用[J].船电技术,2017,37(2):33-37. 被引量:2
-
7谢坤,雷毅.船舶电气设备高效冷却方案设计[J].舰船科学技术,2016,38(12):110-115. 被引量:6
-
8谢坤.船舶能量流通分析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7,39(5):65-70. 被引量:1
-
9谢坤.基于二次配电装置的船舶分布式智能配电系统研究与开发[J].舰船科学技术,2018,40(8):92-98. 被引量:2
-
10任赛林,谢坤.基于舱底进水监测与火灾报警的船舶智能分布式损管监控系统[J].船舶工程,2019,41(2):62-68. 被引量:2
-
1汤同奎,邵惠鹤,段培永.LonWorks现场总线的本安技术[J].自动化仪表,2000,21(1):8-10. 被引量:5
-
2冯省利.能量限制防爆技术的工程设计及应用[J].石油化工自动化,2012,48(1):28-32. 被引量:3
-
3徐建平.“防爆安全技术”讲座 第7讲 本质安全基本知识[J].自动化仪表,2008,29(9):64-69. 被引量:1
-
4斯可克.仪表控制防爆技术的新突破[J].世界仪表与自动化,1998,2(6):50-53.
-
5岳彬,张晓钟,余向明.防爆型掌上电脑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16):59-60. 被引量:1
-
6崔巍,孙式伟,朱迎春.仪表本安防爆技术及其在化工现场的应用[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PLC FA),2006(3):139-141. 被引量:4
-
7吴晓红.消防工程中防烟技术与防爆技术的安全性分析[J].卷宗,2013,3(3):87-88.
-
8李学军,邱伟良,李森磊,何文飙.矿山安全——基于本安防爆技术的矿用井下供电报警系统[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8,14(16):97-97.
-
9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更新工程”防爆技术高级研修班8月上旬即将开班[J].自动化仪表,2008,29(7):23-23.
-
10徐小力,左云波,吴国新.Flexible Developing System for Modern Instrument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17(4):388-39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