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主体间性”看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在个人主体性衰落、超越主客体的对立而提出来的。传统认识论的命题源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由“我思”出发论证“我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主体置于与客体并列和对立的地位,从而确立了主客二分对象性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我”是主体,由客观事物、他人,乃至“我”的身体和意识本身共同构成的周围世界,
作者
王淑娟
机构地区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第2期48-50,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
新课程
“我思故我在”
思维方式
个人主体性
传统认识论
哲学范畴
分类号
G40-05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B565.2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1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595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7
参考文献
9
1
冯建军.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115-121.
被引量:219
2
张济洲.
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122-124.
被引量:10
3
沙琦,冯建军.
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7-80.
被引量:3
4
俞冬伟.
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课堂对话意识与师生关系重构[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1):115-118.
被引量:11
5
彭泽平.
人性关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转型的表征[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1):117-122.
被引量:4
6
李小红.
教学对话:内涵、特征与表现形态[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11-15.
被引量:17
7
张增田,靳玉乐.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77-80.
被引量:180
8
金生闳.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9
尹艳秋,叶绪江.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
.教育研究,2003,24(2):75-78.
被引量:176
二级参考文献
51
1
李瑾瑜.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1):9-14.
被引量:61
2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18(9):3-8.
被引量:2837
3
杨国荣.
主体间关系论纲[J]
.学术月刊,1995,27(11):3-8.
被引量:14
4
冯建军.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被引量:85
5
小威廉姆E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1.
6
[德]伽达默尔著 夏镇平 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30.
7
[3]Dormer M.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 the West[M].Gleniew,IL:Scott,Foresman,1967.
8
[4]Freire P.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NY:Seabury Press,1970.
9
[6]Gadamer H.G.Truth and Method[M].London:Sheed and Ward,1979.
10
[12]Bohm D.Dialogue A Proposal[EB/OL].http://www.muc.de/heuvel/dialogue/dialogue-proposal.html.
共引文献
595
1
汪小亚.
主体间性理论下“微超”视频口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J]
.学园,2019,0(13):35-37.
2
吴小辉.
精选学习材料 助力思维生长[J]
.小学数学教育,2023(22):29-30.
3
钟雁飞,罗鸣亮.
问题引领说理 实现深度学习[J]
.小学数学教育,2021(23):13-14.
被引量:3
4
程孟阳,熊露露.
“互联网+”高校职前培训模式探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1):54-59.
5
赵静.
小学音乐歌唱课中对话活动的教学尝试——以人音版歌唱课《剪羊毛》为例[J]
.试题与研究,2021(24):61-62.
被引量:1
6
傅映锦,张贤金.
国内对话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基础教育研究,2021(3):3-6.
7
吴洪涛.
格特·比斯塔教育哲学思想论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9):11-19.
被引量:2
8
陈存志,刘苹.
论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构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284-285.
被引量:4
9
郭浩.
道德教育:回到生命的基点[J]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5):102-105.
被引量:1
10
韩菲,张迎春.
从学习论的发展来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转变[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8
1
许晓菲.
主体间性:教学对话实现的进路[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5):56-61.
被引量:5
2
吴文刚,张其志.
在高师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模式[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6):35-38.
被引量:7
3
梁钊华.
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及建构[J]
.教育探索,2008(1):111-112.
被引量:6
4
白春仁.
边缘上的话语——巴赫金话语理论辨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3):162-168.
被引量:49
5
和学新.
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1):65-71.
被引量:65
6
吴吉惠.
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5(3):60-61.
被引量:3
7
李燕.
论教育交往中的“伪对话”[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6):84-87.
被引量:5
8
孙元涛.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3):16-18.
被引量:5
9
杨海青,邵永运.
现代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对话[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5(8):20-22.
被引量:4
10
丁笑炯.
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来自西方的经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1):39-44.
被引量:35
引证文献
10
1
许晓菲.
主体间性:教学对话实现的进路[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5):56-61.
被引量:5
2
杨守国.
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条件与实现策略[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9):123-124.
被引量:31
3
李晓明,鲁武霞,黄成洲.
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J]
.社会科学家,2009,24(11):118-120.
被引量:9
4
康涛霞,范蔚.
论教师职前教育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2(1):64-66.
5
鲁武霞,李晓明,黄成洲.
主体间性视阈下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4):100-101.
被引量:4
6
申秀,徐文婷.
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82-183.
7
朱志华.
高中生物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1):65-65.
被引量:1
8
李发祥.
从“独白”到“对话”:班级管理的转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0):33-36.
被引量:7
9
匡促联,宗晓玲.
“意见学生”的歧视知觉及其防范[J]
.教学与管理,2018(28):27-29.
10
李嘉捷,杨阳,王若曦.
英语课堂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建构策略研究[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1):103-106.
二级引证文献
57
1
张时争,胡阳秀,方有智.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建设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0(S02):228-230.
被引量:6
2
梅慧民.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初中德育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以班级管理为例[J]
.当代家庭教育,2020(13):169-169.
3
常虹虹.
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和构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60-161.
被引量:1
4
张俊,阚乃虎.
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58-58.
5
黄雷.
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0,26(11):94-95.
被引量:4
6
石裹莹,刘远海.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策略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6):245-245.
被引量:6
7
李凌雁.
当前高校师生互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30-33.
被引量:22
8
韦加庆.
高校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型课堂的构建[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35-37.
9
胡进军.
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133-134.
被引量:5
10
刘洪深,黎建新.
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52-53.
被引量:27
1
张伟.
从知识论的视角看康德的教育观[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11):232-232.
2
马志生,冯建军.
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超越与类主体的凸现[J]
.学术月刊,1999,31(12):16-20.
被引量:3
3
蓝福秀.
浅议个人主体性中的非理性[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16-119.
被引量:1
4
牛海花,何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主体性与集体主义[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3-85.
5
宋嘉.
我我关系与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5):143-143.
6
袁贵仁.
关于主体性研究的两个问题[J]
.哲学动态,1991(2):19-21.
被引量:1
7
彭颖.
建构主义理论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特殊教育,2005(6):10-11.
8
张旭光.
浅析建构主义下课堂的有效教学[J]
.西藏教育,2005(5):16-16.
9
舒志定.
实践:阐释创造活动的必要视野[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3,16(6):15-18.
10
王倩.
浅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应用[J]
.现代企业教育,2009(14):100-101.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