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98年第1期15-17,共3页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hanxi
同被引文献67
-
1周宝珠.宋代北方的淤田[J].史学月刊,1964(10):21-22. 被引量:2
-
2王星光.中国古代梯田浅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3(3):103-108. 被引量:1
-
3贾恒义.北宋引浑灌淤的初步研究[J].农业考古,1989(1):242-247. 被引量:3
-
4陈正奇.也论“亩收百斛”——区种法的增产原因探讨[J].中国农史,1989,8(4):15-22. 被引量:4
-
5刘驰.区田法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农史,1984,3(2):21-30. 被引量:10
-
6张波,张伦.陕西古代水土保持成就概述[J].古今农业,1992(1):1-7. 被引量:4
-
7杨吉华,柳凯生,宫锐,于世春,韩绍康.山丘地区森林保持水土效益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7(3):47-52. 被引量:27
-
8刘忠义.古代梯田的称谓[J].陕西水利,2003(1):46-47. 被引量:2
-
9杨抑.中国南方丘陵山区水土保持史考略[J].农业考古,1995(1):111-116. 被引量:1
-
10张蕾.黄土湿陷性浅析[J].青海水利,1995(2):30-3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杨存建,刘纪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GIS支持下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6):46-49. 被引量:30
-
2提升门急诊综合满意度[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3):43-46.
-
3凌子燕,刘锐.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水蚀区土壤侵蚀分析——以窟野河流域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409-413. 被引量:2
-
4陈海滨,陈志彪,陈志强.红壤侵蚀区花岗岩地质地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22(4):7-9. 被引量:4
-
5王玉梅,张佳宁.我国牧区土壤风蚀、水蚀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2011,31(6):62-64.
-
6付超,于贵瑞,方华军,王秋凤.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88-96. 被引量:28
-
7赵旭珍,李纯乾.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土壤养分流失研究概况[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1):129-133. 被引量:5
-
8洪宇辰,姬鑫慧,戴晓爱.基于GIS/RS和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研究及主要侵蚀因子识别[J].测绘,2017,40(6):277-283. 被引量:6
-
9赖桂林,谢颂华,刘士余,聂小飞,曾建玲,盛菲.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水土流失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3):77-81. 被引量:1
-
10周亚.明清民国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认知与实践——从阎绳芳到阎锡山[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6(6):126-136. 被引量:2
-
1赵家银,孙太旻,王婵媛.图说淤地坝[J].西部大开发,2003(8):19-25. 被引量:1
-
2淤地坝建[J].中国水土保持,2005(12).
-
3左长清.关于台湾水土保持技术的考察报告[J].中国水土保持,1999(3):19-21.
-
4张是美.浅谈玉池小流域水土保持技术[J].福建水土保持,1998,10(3):42-43.
-
5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治理达47%[J].绿色中国,2016,0(22):6-6.
-
6郭文元,卫元太.山西省淤地坝建设回顾与展望[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0(1):4-6.
-
7杨军宪.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J].中国水土保持,1999(8):41-43.
-
8刘培亮,陈宝华.骨干淤地坝规划实施方面的几点建议[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7(3):48-48.
-
9李红英,薛永生.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探讨[J].陕西水利,2010(2):142-143. 被引量:1
-
10李世武,常战怀,寇俊峰,王英顺.淤地坝在陕北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1994(11):26-2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