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80后”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探析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双性化人格模式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女大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较高、高自尊、自我评价积极、情绪积极健康等特点。"80后"女大学生更多呈现出双性化人格模式的趋向。双性化人格须和其他一些因素协同作用才能使女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作者
李娟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出处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09年第1期13-16,共4页
Youth & Juvenile Research
关键词
“80后”女大学生
双性化
人格模式
分类号
B848 [哲学宗教—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46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4
1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2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3
关树文.
蒙汉大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3):83-89.
被引量:18
4
Lucia A. Gilbert,Connie J. Deutsch,Robert F. Strahan. Feminine and masculine dimensions of the typical, desirable, and ideal woman and man[J] 1978,Sex Roles(5):767~778
共引文献
146
1
聂建亮.
对我国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07(Z2):89-92.
被引量:9
2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3
刘艳,许佳君.
大学生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文教资料,2007(28):182-185.
被引量:3
4
罗琴,付亚亚,郑晓边.
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文教资料,2006(33):182-183.
被引量:4
5
卢勤.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276-280.
被引量:30
6
韩黎.
男性儿童成长过程中女性化心理倾向问题厘析[J]
.沧桑,2007,0(2):163-165.
被引量:3
7
孔庆蓉.
论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J]
.沧桑,2007,0(5):122-123.
被引量:2
8
李秀敏.
幼儿教师的性别结构现状及可能性分析[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S3):90-92.
被引量:3
9
刘博宇,陈利.
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6):60-62.
被引量:33
10
邹萍,嵇志红,邹伟,贾玉梅.
女大学生性别气质类型与个性气质类型的关系[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31-132.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32
1
卢勤.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276-280.
被引量:30
2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3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4
陈建强.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J]
.当代青年研究,1995(4):11-13.
被引量:11
5
关树文,杨青.
关于中老年教师性度取向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75-79.
被引量:4
6
张莉,冯江平.
女性的人格双性化与职业发展[J]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3):22-24.
被引量:2
7
刘一民,王清玉,李大新.
论我国运动员的精神动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91-893.
被引量:10
8
文红为,俞继英.
论运动员为国争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3-5.
被引量:12
9
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1-9.
被引量:42
10
Constantinople, A. Masculinity-femininity: An Exception to a Famous Dictum?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3, 5.
引证文献
5
1
孟春青.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韩语学习的关系[J]
.时代教育,2011(12):107-107.
2
侯秋霞,黎彩君.
近十年客家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变化[J]
.社会心理科学,2012,27(6):88-93.
3
马骊,康永征.
大学生感戴状况及其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校园心理,2014,12(2):77-79.
被引量:2
4
葛云生,赵民胜,马骊.
感戴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基于大学生感戴现状的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4,36(4):134-137.
5
王子云.
苗族女红男性群体性别角色双性化——以湘西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为例[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75-8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黄玲,张小燕.
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8,27(2):134-137.
被引量:3
2
王金学,宣岩,马楚萍,多杰昂欠,刘燕.
民族寄宿制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7):486-490.
1
李娟,唐艳秋.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透视[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4(5):93-94.
2
苗凤.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J]
.教育艺术,2005(9):12-12.
被引量:7
3
蔡珊珊,李锐锋.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2):149-150.
被引量:4
4
曹际红.
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内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1):69-69.
5
李玲玲.
幼儿双性化人格及其培养[J]
.文教资料,2009(7):153-155.
被引量:1
6
虞志江.
作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J]
.新校园(上旬刊),2011(11):159-159.
7
达亮.
情与佛[J]
.作品,2008(2):57-58.
8
王劲松.
《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道家文化阐释[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80-81.
被引量:4
9
马锦华.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9(4):87-89.
被引量:54
10
吴黛英.
女性文学“雄化”之我见[J]
.文艺评论,1988(2):48-52.
被引量:9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