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关联式·个体化--读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0,共5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5
-
1鲁迅.《小品文的危机》[J].现代,.
-
2南帆.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J].文学评论,2003(2):40-51. 被引量:41
-
3王尧.“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J].江海学刊,2007(5):191-195. 被引量:25
-
4徐宗文..《中华读书报》..http://www.guoxue.com/discord/content/swpp.htm,,..
-
5《苏州大学简报》.范培松《中国散文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http://www.suda.edu.cn/ShowNews.aspx?Id=100tt396-3590-4ab5-9a60-fab9dcc0986f).
二级参考文献14
-
1范并思.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科学计量学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3):88-97. 被引量:16
-
2李少君.由印度知识分子想到的[J].上海文学,2002(11):60-64. 被引量:1
-
3南帆.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J].读书,1996,0(7):11-19. 被引量:13
-
4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
5程光炜 李杨."重返八十年代"专栏[J].当代作家评论,.
-
6蔡翔.《何谓“纯文学”》.,..
-
7蔡翔.《专业主义和新意识形态》.,..
-
8李陀.《漫说“纯文学”》.,..
-
9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
10李陀,李静.漫说“纯文学”——李陀访谈录[J].上海文学,2001(3):4-15. 被引量:131
共引文献65
-
1刘学明.锈蚀的刀锋——从《马桥辞典》到《暗示》的精神蜕变[J].红岩,2009(S1):89-94.
-
2盖生.文学的文化研究退潮与经典化文艺学重建的可能[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130-137. 被引量:11
-
3罗宏.“文学终结”论的中国解读[J].学术研究,2004(10):120-123. 被引量:7
-
4陈力君.物质贫困和精神危机——“后启蒙”语境中的文学现象透视[J].理论与创作,2005(1):35-40.
-
5沈杏培.依附: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潜性格——以《红旗谱》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62-66. 被引量:6
-
6查鸣.试论南帆文学批评的特点[J].宜宾学院学报,2007,7(3):28-30. 被引量:1
-
7刘培延.“新左派文学”:“政治”的话语或话语的“政治”[J].当代文坛,2007(4):48-52.
-
8王尧.“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J].江海学刊,2007(5):191-195. 被引量:25
-
9任茹文.论《青春之歌》的创作心理[J].文学评论,2007(5):44-50. 被引量:5
-
10马云.文学的政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思潮[J].文学评论,2007(5):58-62. 被引量:2
-
1王西彦.赤裸裸的自己——《丰子恺散文选》序言[J].文学评论,1980(6):17-24. 被引量:1
-
2宣树铮.书斋梦[J].书城,1999,0(3):41-41.
-
3郭预衡.读书不多,以讹传讹[J].文学遗产,2000(6):107-107.
-
4陈晓明.历史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散文史--试评范培松《中国散文史》[J].当代作家评论,2009(2):61-66. 被引量:1
-
5丁晓原.论散文史书写的历史抵达与主体生成--兼论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J].江苏社会科学,2009(2):151-154.
-
6范培松,丁晓原.建构散文与散文史研究的高地——丁晓原与范培松教授关于散文的一次交流[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11-16.
-
7施榆生.评郭预衡《中国散文史》[J].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1):67-70.
-
8邓韶玉.读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123-123.
-
9苏北.舌尖上的汪曾祺[J].读天下,2017(1):77-78.
-
10蔡江珍.弘扬自我,崇尚个性--关于范培松的散文理论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09(2):54-60.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