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网络知情权的方式代替真正社会权利的实现。
出处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3,共4页
People's Tribune
同被引文献43
-
1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
2王君平.虚拟的网络社区 现实的公共领域——浅谈强国论坛对公共领域的重构或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68-74. 被引量:22
-
3杜洁.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1):70-74. 被引量:11
-
4李元书.政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1(3):68-77. 被引量:22
-
5斯蒂格利茨,宋华琳.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2002,24(124):263-273. 被引量:106
-
6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5-12. 被引量:70
-
7郑达威.信源扩张与网络公共领域现状[J].当代传播,2005(3):52-54. 被引量:18
-
8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1):115-121. 被引量:167
-
9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1):96-100. 被引量:11
-
10蒋艳芳.两会博客与公共领域的建构[J].青年记者,2006(10):63-64. 被引量:8
引证文献4
-
1宁林.论网络时代公民的知情权及其保障[J].思想战线,2009,35(S1):153-156. 被引量:1
-
2温琼娟,陈先红.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812-818. 被引量:4
-
3王国华,李慧芳,王雅蕾,钟声扬,陈强.网络狂欢事件演绎路径及调控模式研究——以“洛阳交警西安抓贼反被关”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6,35(1):94-99. 被引量:4
-
4宁林.论网络时代背景下公民知情权面临的博弈与救济[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X):165-166.
二级引证文献9
-
1杨红.网络对传统媒介体系中公众知情权的影响——“维基解密”的启示[J].新闻知识,2011(9):100-101. 被引量:3
-
2孙会岩.当前西方政党对网络的运用及其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11):57-59. 被引量:2
-
3杨晓虎,傅菊辉.我国网络政治沟通研究现状综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4):20-24. 被引量:2
-
4郑万军.突发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疏导——“6.1”长江沉船事件和“8.12”天津爆炸案的比较[J].情报杂志,2016,35(6):47-51. 被引量:21
-
5王治国.中国网络政治传播研究综述(2007-2016年)[J].新闻世界,2017(2):53-56.
-
6高俊峰.网络舆情场中信息受众观点群落的凝聚鲁棒性测度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4):106-113. 被引量:2
-
7贾雨薇,周海宁.互联网“人设”的表征、问题与启示[J].东南传播,2023(8):120-124. 被引量:1
-
8张勐.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对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5):78-87.
-
9燕道成,谈阔霖.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5):134-139. 被引量:31
-
1韩强.关于网络知情权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2(3):21-22. 被引量:2
-
2艾鹤.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途径分析[J].世纪桥,2015(12):27-28.
-
3叶繁,蒋啸南.从“人肉搜索第一案”看网络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平衡[J].兰台世界(下半月),2010(4):22-23.
-
4梁爱民.限知叙述视角与微型小说[J].写作,2002(8):4-6.
-
5张世均,王英.孟加拉国政治文化中世俗化的特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3(6):65-68. 被引量:2
-
6许亚伟.咸阳市为老干部出实招办实事[J].金秋,2006,0(12):31-32.
-
7奥·巴甫洛夫,高少萍.关于战争和战争小说的态度[J].俄罗斯文艺,2015(1):99-101. 被引量:1
-
8陈斌.《呼啸山庄》两个汉译本中的女性主义彰显[J].山东文学,2008(9):107-108.
-
9麻秀丽,石继成.社会权利语境对请求语言行为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8(14):76-76.
-
10丁尔纲.张爱玲的《秧歌》及其评论的写作策略透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48-54.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