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农民工回流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农民工回流是2008年的热点,它将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为了积极应对农民工回流,必须以正确认识它为前提。为此,笔者从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及"推—拉"理论五个方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
邹进泰
覃国慈
机构地区
湖北省社科院农经所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1,共4页
关键词
农民工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有效需求不足
利润最大化
分类号
F3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18
同被引文献
103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4
参考文献
5
1
谯薇.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J]
.经济体制改革,2008(4):140-144.
被引量:38
2
戴宏伟,王云平.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
.当代财经,2008(2):93-98.
被引量:120
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商务印书馆,1999年..
4
贲成龙.
进城还是返乡?——新形势下进城务工农民回流现象分析[J]
.农村经济,2007(11):86-88.
被引量:5
5
邹新树.
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
.农村经济,2005(10):104-109.
被引量:60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邹新树.
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
.农村经济,2005(10):104-109.
被引量:60
2
成艾华.
中国农民工回流的动力机制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0-571.
被引量:12
3
陆云飞.
2006年南通市国民经济运行综述[J]
.江海纵横,2007(1):16-18.
被引量:1
4
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1,(6).
5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
黄平.寻求生存的冲动,从微观角度看中国农民非农化活动的根源.二十一世纪(香港),2001,(12).
8
Granovetter,Mark.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11)
9
刘奇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跨越发展[N].四川日报,2008-04-07.
10
[瑞典]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1.
共引文献
218
1
许德友.
社会流动与流动渠道:农民城市打工现状的理论解释[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25-29.
被引量:9
2
邓月婷.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之管见[J]
.管理观察,2008(24):18-20.
3
赵宏中,叶刚.
浅析西部发展道路选择[J]
.知识经济,2008(11):78-79.
4
苏宁宁.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
.消费导刊,2010(6):11-11.
被引量:3
5
张仁杰.
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工业园管理研究[J]
.市场周刊,2010,23(2):31-32.
被引量:3
6
许德友.
中国农民工现阶段的社会流动——一个基于社会流动渠道的理论解释[J]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0(1):25-30.
7
冯帮.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分析[J]
.江西教育科研,2007(4):52-54.
被引量:5
8
周明光.
“反推-拉”作用下的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3):45-47.
被引量:1
9
贲成龙.
进城还是返乡?——新形势下进城务工农民回流现象分析[J]
.农村经济,2007(11):86-88.
被引量:5
10
梅洪常,周莉,陈丽新.
重庆市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现状调查[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1):33-37.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103
1
练建熙,沈继楼,高庆鹏,罗一飞.
北京市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以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为例[J]
.兰州学刊,2010(2):88-90.
被引量:3
2
刘传江,周玲.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
.人口研究,2004,28(5):12-18.
被引量:298
3
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
.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被引量:1562
4
李勋来,李国平.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
.经济科学,2005(3):39-43.
被引量:49
5
史清华,程名望,赵正龙.
影响我国农民工进城的农村因素的调查分析[J]
.开发研究,2005(6):118-121.
被引量:14
6
刘传江,徐建玲.
“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6(5):73-80.
被引量:77
7
商艳冬.
湖北省民工回流的调查与思考[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137-139.
被引量:5
8
李超海.
发挥农村回流农民工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甘肃农业,2006(5):62-62.
被引量:5
9
刘铮.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实悖论——“农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应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125-129.
被引量:80
10
张辉金,萧洪恩.
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J]
.农村经济,2006(8):102-104.
被引量:48
引证文献
10
1
赵潘.
农民工回流的经济学分析研究[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4):99-100.
2
孙刚印,刘嗣明.
直面农民工回流问题[J]
.党政干部学刊,2010(2):41-43.
3
张学英.
关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的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79-82.
被引量:27
4
栾会清.
劳动力产权与农民工回流[J]
.消费导刊,2011(12):88-88.
5
唐德祥,黄文芳.
西部地区农民工主动回流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7):44-48.
被引量:2
6
唐德祥,黄文芳.
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动路径变迁的内在机理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2-18.
被引量:1
7
徐家鹏.
城镇就业风险、环境、条件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逆向回流[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8):84-90.
被引量:8
8
徐家鹏.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务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389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205-211.
被引量:9
9
唐秀华,王海飞.
“创新发展”下的规模农业与非农就业:双重困境·协同效应·融合共进[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2):34-39.
被引量:1
10
刘延华.
农民工回流原因、回乡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4):45-51.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54
1
尹华站,白幼玲.
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及对策[J]
.社区心理学研究,2021(1):96-108.
被引量:1
2
张鹏飞.
城乡劳动力流转中劳动者就业意愿影响研究经验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21(32):7-9.
3
张学英.
对中国农村移民非永久性迁移行为的再考量[J]
.开发研究,2011(5):81-84.
被引量:3
4
刘生,李翠霞.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性构建[J]
.特区经济,2012(4):299-301.
被引量:3
5
陈俊峰,杨轩.
农民工融入城镇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
.城市问题,2012(8):58-63.
被引量:7
6
张学英.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资本问题的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3(1):80-84.
被引量:9
7
张学英,李薇.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资本乡城转换与提升机制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2013(4):27-34.
被引量:7
8
宋山梅,张成甦.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研究——基于贵州地区的调查数据[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5584-5586.
9
何敏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一个文献综述[J]
.重庆社会科学,2013(8):57-62.
被引量:5
10
王建华,马玉婷,李俏.
农民工就业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改进对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30-35.
被引量:2
1
成艾华.
中国农民工回流的动力机制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0-571.
被引量:12
2
罗芳.
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回流的实证分析[J]
.经济师,2007(2):39-40.
被引量:10
3
王炜,许幸莲.
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现象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1-95.
被引量:6
4
徐英,王秉洪.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户外出务工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
.中国劳动,2015(9X):30-34.
5
赵亮.
农村劳动力流动文献综述[J]
.今日中国论坛,2013(9S):455-456.
6
张明龙,池泽新.
中国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空间迁移发生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5):156-159.
被引量:1
7
张雅丽,张莉莉.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合力模型”的构建[J]
.经济问题,2009(9):90-92.
被引量:5
8
邱长生,张成君,刘定祥.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规模经营——“推-拉”与反“推-拉”模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325-9327.
被引量:6
9
岳磊.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117-121.
10
邹新树.
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
.农村经济,2005(10):104-109.
被引量:60
江汉论坛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