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0,共16页
Music Research
参考文献12
-
1黄翔鹏,张振涛.中国传统音乐煞声问题的乐学理论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9(1):34-48. 被引量:12
-
2李焕之.“调式研究”的几点补充说明[J].人民音乐,1951(2):58-59. 被引量:2
-
3刘正维.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型号与板块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2):26-33. 被引量:25
-
4刘正维.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21(1):5-10. 被引量:23
-
5杜亚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J].中国音乐,1984(1):28-32. 被引量:18
-
6杨秀昭,卢克刚,何洪.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风格特征[J].艺术探索,1990,4(1):58-70. 被引量:3
-
7杜亚雄.西北汉族民间音乐的音调结构[J].中国音乐,1983(4):74-75. 被引量:33
-
8陈忠敏.语言的底层理论与底层分析方法[J].语言科学,2007,6(6):44-53. 被引量:22
-
9樊祖荫.浙江畲族民歌的音乐特点[J].中国音乐,1984(2):80-82. 被引量:10
-
10杨荫浏,李妲娜.谈中国音乐的特点问题[J].中国音乐,1981(1):13-14.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张均如.原始台语声母类别探索[J].民族语文,1980(2):31-40. 被引量:17
-
2李克郁.青海汉语中的某些阿尔泰语言成分[J].民族语文,1987(3):27-31. 被引量:52
-
3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J].方言,1986,8(3):204-218. 被引量:19
-
4喻世长.应该重视语言互相影响的研究[J].民族语文,1984(2):1-9. 被引量:6
-
5马树钧.汉语河州话与阿尔泰语言[J].民族语文,1984(2):50-55. 被引量:43
-
6金有景.民族语言研究与汉语研究[J].民族语文,1983(6):47-56. 被引量:2
-
7郑张尚芳.古吴越地名中的侗台语成份[J].民族语文,1990(6):16-18. 被引量:16
-
8陈忠敏.汉语、侗台语和东南亚诸语言先喉塞音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1989(1):113-119. 被引量:6
-
9陈忠敏.南汇方言的三个缩气音[J].语言研究,1988,8(1):131-134. 被引量:8
-
10陈忠敏.作为古百越语底层形式的先喉塞音在今汉语南方方言里的表现和分布[J].民族语文,1995(3):1-11. 被引量:33
共引文献160
-
1汪高原.三峡库区的方言对其民歌调式的影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1):68-69.
-
2王庆沅.湖北传统民歌的煞声规律[J].中国音乐学,1991(3):33-43. 被引量:3
-
3罗诚,郭金斐.论钢琴伴奏中民族风格的把握[J].黄河之声,2010,0(11):21-23.
-
4刘正维.音乐的遗传基因——关于传统音乐的“五态、四径、三线”[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3):31-39. 被引量:32
-
5杨善武.西北苦音与音乐文化交流[J].中国音乐学,2002(3):105-123. 被引量:7
-
6杨善武.加强系统研究 合理解决苦音课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19(4):23-27. 被引量:1
-
7杨善武.调式辨别的根本依据——乐学规律性(二)——从苦音宫调再谈调式辨别问题之三[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2):4-10.
-
8张娜,文玲英.未萌第二前磨牙畸形中央尖折断致根尖周脓肿1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5):636-636. 被引量:1
-
9樊祖荫,赵晓楠.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4):90-97. 被引量:8
-
10刘正维.关于民族音乐形态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4(4):33-3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182
-
1吴凡.民歌的流传变异性刍议——以民歌《打花鼓》与《凤阳花鼓》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35-36. 被引量:8
-
2冯光钰.从地域文化看曲艺唱腔流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7-13. 被引量:7
-
3袁征.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3):12-17. 被引量:7
-
4孟宪辉.“改土归流”与土家族民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S1):32-33. 被引量:10
-
5杨匡民.长江中游文化区民歌结构[J].音乐研究,1999(3):58-67. 被引量:13
-
6蓝雪霏.畲族民歌在迁徙途中的遗留[J].音乐研究,1998(3):47-56. 被引量:5
-
7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3-9. 被引量:72
-
8刘正维.二黄腔论源[J].音乐研究,1986(1):75-91. 被引量:6
-
9王志毅.《茉莉花》的地理属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98-101. 被引量:8
-
10屠明.湖北民间器乐曲《十样锦》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9(3):131-14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8
-
1向文.荆州田歌的结构研究[J].音乐研究,2011(2):88-96. 被引量:4
-
2马海生.论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J].艺术教育,2011(4):18-19. 被引量:1
-
3乔建中.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研究,2011(3):5-18. 被引量:61
-
4苗金海.蒙古族包古尼哆的“调式基因”与民族性典型腔音列[J].人民音乐,2013(8):50-53. 被引量:3
-
5张雁.山东民歌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探究[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3(9):167-168. 被引量:1
-
6胡晓东.我国民族音乐调式型号体系研究举隅——以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54-66.
-
7黄琼,梁宝忠.东莞羽调式木鱼歌的音乐特色及其历史成因[J].艺术探索,2014,28(5):41-46.
-
8周青青.从《老八板》音乐的演进看民间音乐在传承中的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1):8-14. 被引量:4
-
9王敬.从过渡交融性看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2):75-78. 被引量:1
-
10王敬.从过渡交融性看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2):15-1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89
-
1赵君,郭宇,王振波,苏娜.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民歌类非遗项目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山东艺术,2024(1):6-23.
-
2蔡际洲,许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关于学术规范的审视与学术创新的反思[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191-202. 被引量:16
-
3欧阳绍清.多学科视野下的红色音乐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30-34. 被引量:6
-
4杨胜兴.贵州薅草锣鼓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26(3):97-102. 被引量:3
-
5乔建中.两点思考,一些问题——简议区域音乐研究的优势与不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15-18. 被引量:6
-
6张江莉.在民族音乐学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中运用GIS技术的设想[J].民族艺术研究,2013,26(4):60-64. 被引量:3
-
7陈然.歌声中的地理标签——以雷波地区彝族风俗音乐为视角[J].音乐创作,2013(12):156-159. 被引量:1
-
8万春艳.浅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赤子,2014(4):151-151. 被引量:1
-
9袁环.花鼓滩簧声腔分裂与变迁动因解析[J].歌海,2014(3):41-51. 被引量:1
-
10李峥嵘.交融与碰撞--对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研究现状与创新发展之解读[J].人民音乐,2014(9):44-47.
-
1李作方.我国民间音乐调式的研究方法[J].艺苑,2006(10):26-27. 被引量:1
-
2刘正维.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型号与板块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2):26-33. 被引量:25
-
3胡红.山西民歌调式分布与成因探究[J].大舞台,2013(8):235-236. 被引量:1
-
4刘正维.四首汉族民歌的特征覆盖与板块分布[J].艺术探索,1995,9(1):30-37. 被引量:4
-
5民族音乐理论家 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刘正维[J].音乐研究,2008(4).
-
6田上.我院童忠良、刘正维、刘健三教授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43-43.
-
7施咏.转调中的多元文化——“乐理与文化”之十六转调[J].中国音乐教育,2012(10):46-47. 被引量:1
-
8乌兰杰.蒙古三弦史料札记[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9(4):13-15. 被引量:4
-
9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J].方言,1980,2(2):85-122. 被引量:24
-
10刘正维.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21(1):5-10. 被引量: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