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台湾的大众空间与东京、上海——文化想象与电影表述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一方面因深受日本影响的殖民处境,另一方面因语言与大陆的相近性,加上20年代上海电影的崛起,上海左翼电影成为反殖运动者的资源。在城市连结、资源汲取的过程中,30年代台湾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众想象与实践。第一种"大众"包含唱片工业、通俗小说等文化生产机制为基础的文化空间里的消费群体。在通俗小说家所开启的流行文化当中,标示日本现代生活的电影情节,成为描述城市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而在唱片工业方面,音乐工作者透过为上海电影编写主题曲的方式,使得上海电影迅速走红。另一种"大众"想象则来自于左翼的批判力量。对于左翼运动者来说,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电影可以作为揭露资本主义的有效工具。不过,或许因为资源的欠缺,他们仅能透过电影放映、对左翼电影的推荐介绍或是将电影视为城市象征而进入小说文本当中等方式来进行他们的实践活动。
作者 李政亮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6-107,共12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9

  • 1吉见俊哉.《1930年代殖民现代性与媒介》,吴密察等编.《记忆台湾:帝国与之相克》,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292页.
  • 2铃木贞美.《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东京:平凡社2005年版,第160页.
  • 3尾崎秀树.《大众文学(复刻版)》,东京:纪伊国屋书店1994年版,第43-45页,第133页.
  • 4山口功二.《讲谈社“岩波”文艺春秋-出版界的三个流派》,朝日新闻编.《朝日百科日本的历史第Ⅱ卷:近代Ⅱ》,东京:朝日新闻1989年版,第206-207页.
  • 5丸山真男.《近代日本的知识人》,《丸山真男集》(第10卷),东京:岩波书店2003年版,第229页.
  • 6川西政明.《昭和文学史》(上卷),东京:讲谈社2001年版,第253页.
  • 7北川铁夫.《普罗电影运动的历史》,新兴电影社编.《普罗电影运动理论》,东京:ゅまに书房1991年版,第1-16页.
  • 8並木晉作.《普罗电影运动》,今村昌平等编.《讲座日本电影第二卷:无声电影的出现》,东京:岩波书店1995年版,第228-241页.
  • 9南博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昭和文化1925-1945》,东京:劲草书房1992年版,第308-309页,第470页,第472页.
  • 10田中真澄.《作为历史的“文艺电影”:纯文学与电影的接近》[J].文学界,(2001).

共引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