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一方面因深受日本影响的殖民处境,另一方面因语言与大陆的相近性,加上20年代上海电影的崛起,上海左翼电影成为反殖运动者的资源。在城市连结、资源汲取的过程中,30年代台湾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众想象与实践。第一种"大众"包含唱片工业、通俗小说等文化生产机制为基础的文化空间里的消费群体。在通俗小说家所开启的流行文化当中,标示日本现代生活的电影情节,成为描述城市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而在唱片工业方面,音乐工作者透过为上海电影编写主题曲的方式,使得上海电影迅速走红。另一种"大众"想象则来自于左翼的批判力量。对于左翼运动者来说,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电影可以作为揭露资本主义的有效工具。不过,或许因为资源的欠缺,他们仅能透过电影放映、对左翼电影的推荐介绍或是将电影视为城市象征而进入小说文本当中等方式来进行他们的实践活动。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6-107,共12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