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网络人的形成及其行为分析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互联网是新兴开放式的话语平台和虚拟社会,依附在这个平台和社会的数以亿计的网民在此经营自己的家园,表达自己的意愿,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网络人。网络人生活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他们有两重的价值观、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反差极大、群体性很强等特征。本文对网络人的产生环境、产生特征、行为表现等进行分析论述。
作者 吴江文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72,共5页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1月.
  •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3戴安娜·克兰 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译林出版社,2001版.第21页.
  • 4网易.《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http://news.tom.com/hot/nvjiaoshi/.
  • 5[英]霍华德·瑞恩高德.《未来网络社会的社区发展》,[英]戴维·冈特利特.《网络研究》,彭兰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298页.
  • 6方勤,傅欣彦.《一成多小学生有两次网婚纪录》,《深圳晚报》2007年4月12日A2版.
  • 7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n.
  • 8日本学者林雄二郎.1973年出版.《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转变》.
  • 9袁志坚,沈宇.《网络救助如何走出尴尬》,《中华新闻报》2007年8月2日.
  •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200610.

共引文献29

同被引文献36

  • 1甄贵英.就“一体化”问题谈“情报”改为“信息”不能一刀切[J].档案天地,1997(2):15-16. 被引量:2
  • 2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养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 3[英]冈特利特(D.Gautlett)主编,彭兰等译.《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 4[美]桑德拉.L.卡尔弗特著,傅小兰主编.《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5页.
  • 5从“沙发土豆”到“鼠标土豆”[J].中国电子商务,2007(9):116-117. 被引量:3
  • 6Robert Andrew Dunn,Rosanna E.Guadagno. My avatar and me Gender and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avatar[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 ( 28 ): 97 - 106.
  • 7Simine Vazire, Samuel D.Gosling.e-Perceptions :Personality Impressions Based on Personal Website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87( 1 ): 123-132.
  • 8Mitja D.Back, Juliane M.Stopfer, Simine Vazire et al.Facebook Profiles Reflect Actual Personality, Not Self-Idealiza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21 (3) : 372-374.
  • 9单美贤,马万全.网络环境中的主体间交往[J].探索与争鸣,2006(8):104-106.
  • 10Jim Blascovich , Andrew C. Beall. Digital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and Instructional Computing [J].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2010 ( 22 ) : 57 - 69.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