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用对话和狂欢颠覆现实世界——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对话和狂欢化两方面对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在路上》是一部复调小说,对话和狂欢化是其主要艺术表达手法,这两种手法有利于作品"垮掉"主题的表达,同时作品也借此颠覆了传统独白型小说模式,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作者
孙坚
杨仁敬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6-89,共4页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关键词
对话
狂欢化
颠覆
《在路上》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5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3
1
Charters,Ann.Beat Down to Your Soul:What Was the Beat Generation?[]..2001
2
.The Bakhtin Reader:Selected Writings of Bakhtin,Medvedev,Voloshinov[]..1994
3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A Reader 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1993
同被引文献
35
1
郭元秀,尚玉峰.
流浪中的精神救赎——评凯鲁亚克《在路上》[J]
.飞天,2009(10):88-89.
被引量:1
2
秦宏莉.
解读凯鲁亚克《在路上》的文化内涵[J]
.长城,2010(8):149-150.
被引量:1
3
倪方.
愤懑与疯狂表象后的反叛与希冀——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与“垮掉派文学”探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57-58.
被引量:3
4
周凌枫.
“垮掉一代”精神探源[J]
.红河学院学报,2005,3(1):57-60.
被引量:5
5
张奕,来岚.
人在旅途,何处是归?——《在路上》的文化内涵[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3):88-89.
被引量:2
6
[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2.
7
[关]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0
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引证文献
12
1
秦宏莉.
解读凯鲁亚克《在路上》的文化内涵[J]
.长城,2010(8):149-150.
被引量:1
2
陈城.
后现代语境下对凯鲁亚克《在路上》的解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2):103-104.
被引量:6
3
黎宏博,于长敏.
宏大叙事的消解——从《在路上》到《挪威的森林》[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9):93-96.
被引量:1
4
韩玲玲.
凯鲁亚克式人生哲学及其作品《在路上》解读[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2):45-46.
5
叶知民.
看凯鲁亚克《在路上》“孤独地上路”[J]
.芒种,2014(6):83-84.
6
孙广敏.
《在路上》中美国精神解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4):184-185.
7
徐舒仪.
“鲜血的狂欢”:《血色子午线》中的狂欢化特征解读[J]
.外语研究,2017,34(1):107-111.
8
刘英.
二战后美国公路叙事中的流动性与冷战反思[J]
.广东社会科学,2018,0(6):144-151.
被引量:2
9
周微微.
狂欢化理论视野下的《在路上》[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8):96-99.
10
邹晶,刘方.
叛逆的表象——论《在路上》的“颠覆”与“抑制”[J]
.华中人文论丛,2013(3):59-61.
二级引证文献
9
1
司梦云,章玉龙.
用解构主义解读克鲁亚克的《在路上》[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92-94.
被引量:2
2
韩玲玲.
凯鲁亚克式人生哲学及其作品《在路上》解读[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2):45-46.
3
左彤阳.
从后现代主义看《荒凉天使》[J]
.参花(上),2014(4):152-153.
4
叶知民.
看凯鲁亚克《在路上》“孤独地上路”[J]
.芒种,2014(6):83-84.
5
段淑丹.
《在路上》中的“父亲”意义在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下的消解[J]
.长江丛刊,2018(2):8-8.
6
王慧,魏慧哲.
书写黑白--电影《绿皮书》与托尼·莫里森作品之共声[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8):62-68.
7
田黛琳.
后现代艺术背景下精英艺术疏离感的突围[J]
.美术文献,2021(12):12-15.
8
陈曦.
伍绮诗《小小小小的火》中流动家园的建构[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4):121-126.
9
江晶鑫.
不彻底反叛:《在路上》的主题思想[J]
.作家,2015,0(3X):76-77.
1
王爱松.
独白型小说的利与弊——张炜小说艺术的得失[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22(5):20-26.
被引量:1
2
范晔.
《罪与罚》中的复调与独白问题初探[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6(4):60-63.
被引量:1
3
李冉.
呻吟背后的秘密——《地下室手记》的“对话性”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2(6):133-134.
4
复调小说[J]
.同学少年,2014,0(8):54-54.
外语研究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