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析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舞会之后》的“作者形象”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俄国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在文学修辞学中创立的核心概念———"作者形象",使文艺作品内部相对独立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实现了有机的统一,给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本文借用维氏的文艺学思想,从语层入手揭示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舞会之后》这篇故事体小说的"作者形象"。
作者
张兴宇
机构地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68,共4页
Russian in China
关键词
作者形象
《舞会之后》
维诺格拉多夫
列夫·托尔斯泰
分类号
H35 [语言文字—俄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О язык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дитературы[M].М.,Гослитиздат,1959.
2
Горшков А.И,Лекция по русской стилистике[M].М.,Изд.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им.А.М.Горького,2000.
3
黄玫.
文学作品中的作者与作者形象——试比较维诺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观[J]
.俄罗斯文艺,2008(1):44-47.
被引量:17
4
列夫·托尔斯泰.2000a.《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
列夫·托尔斯泰.2000b.《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4卷).第386页.
二级参考文献
5
1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Виногралов В.В.О теор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речи[M],Москва,1971.
3
Бахтин М.М.Эстетика словесн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M],Москва,1986
4
Виногралов В.В.О язык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прозы[M],Москва,1980
5
Горшков А.И.Лекции по русской стилистике[M],Москва,2000
共引文献
16
1
闫坤.
新现实主义视野下沙尔古诺夫小说《乌拉!》中的作者形象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24(2):24-28.
2
曾军,许鹏.
问题意识的突显与文化转向的深化--2008年度文艺学研究热点扫描[J]
.社会科学,2008(12):134-140.
被引量:1
3
刘锟.
《死魂灵》的体裁问题探源[J]
.中国俄语教学,2009,28(4):22-26.
被引量:2
4
傅元峰.
孱弱的抒情者——对“朦胧诗”抒情骨架与肌质的考察[J]
.文艺争鸣,2013(2):76-82.
被引量:8
5
于晓利.
试析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J]
.临沂大学学报,2013,35(5):58-62.
6
于晓利.
试析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J]
.俄罗斯文艺,2014(3):117-123.
7
高伟,孙超.
当代俄国作家心灵主题小说中的作者立场及其表达手段[J]
.外语学刊,2015(5):132-137.
8
王燕.
作者形象的复合结构假说——兼与隐含作者的对话[J]
.中国俄语教学,2015,34(4):45-50.
被引量:1
9
李懿.
俄国文学叙述样式:故事体研究[J]
.中国俄语教学,2016,35(4):7-12.
被引量:1
10
赵燕.
布宁小说《苏霍多尔》中的“作者形象”分析[J]
.俄语学习,2019(5):29-34.
同被引文献
11
1
Горщков А.И.Лек(ц)ця (п)о русскоǔ см(ц)лцсм(ц)ке[M].М.,Изб.Л(ц)мерамур(s)о(s)о цнсм(ц)мума(ц)м.А.М.Горьк о(s)о,2000.
2
Вцно(s)рабов В.В.Оязыке хубужесмвенно(ǔ) л(ц)мерамуры[M].М.,Гослцмцз(б)ам[M].М.,195 9.
3
В.В.В(ц)но(s)ра(б)ов.Проблемаавморсмва(ц)меор(ц)ясм(ц)ле(ǔ)[M].М.:Госл (ц)м(ц)з(б)ам,1961.
4
Горшков А. И. Лекция по русской стилнстике+М] , М .. Изд. Лигератургс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ИМ. А. М. Горького. 2000.
5
王加兴.俄罗斯文学修辞特色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О языке хуцужеc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 , М., ГОСЛИ т ишат , 1959.
7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Проблема авторства и теорня стилей [М]. М., Госnитиздат, 1961.
8
黄玫.
文学作品中的作者与作者形象——试比较维诺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观[J]
.俄罗斯文艺,2008(1):44-47.
被引量:17
9
韩学力.
爱的转角——托尔斯泰短篇小说《舞会之后》赏析[J]
.俄语学习,2013(2):53-55.
被引量:1
10
王雅境.
美的寻求──读托尔斯泰的《舞会之后》[J]
.廊坊师专学报,2000(1):16-1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于晓利.
试析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J]
.临沂大学学报,2013,35(5):58-62.
2
于晓利.
试析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J]
.俄罗斯文艺,2014(3):117-123.
3
曹新月.
《舞会之后》中托尔斯泰“爱”的哲学[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6(7):57-58.
1
赵小兵,孙丽新.
译者身份和作者形象辨[J]
.作家,2010(16):169-170.
2
朱英毅,海继红.
政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86-89.
3
马静.
英语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2(4):130-131.
4
张会森.
维诺格拉多夫与修辞学——纪念维氏诞生100周年[J]
.当代修辞学,1995(2):5-6.
5
王加兴.
论维诺格拉多夫的作者形象说[J]
.中国俄语教学,1995,14(3):1-6.
被引量:5
6
郭建中.
创造性翻译与创造性对等[J]
.中国翻译,2014,35(4):10-15.
被引量:39
7
贾英伦.
影响文学翻译修辞选择的语言外因素[J]
.外语学刊,2016(4):119-123.
被引量:6
8
赵晓彬.
谈文艺篇章修辞分析若干问题[J]
.外语学刊,1997(2):46-48.
9
王加兴.
从作者形象看普希金对修辞格“换说”的贡献——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7-10.
被引量:2
10
陈志静.
谈非语言交际与英语教学[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171-172.
中国俄语教学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