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日民族主义比较研究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冷战结束后,在中国和日本国内都出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并且都体现在了两国国民对对方的感情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方政府对待对方的政策。民族主义可以分为内向型民族主义即合理和积极的民族主义,以及外向型民族主义即不合理和消极或极端的民族主义。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将对方作为其对立面,因此在两国关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中日两国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制约和积极引导各自的民族主义,彼此的民族主义都要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能够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看待对方,而不是将对方作为参照物和对立物来加以反对。中日两国要更多地提倡地区主义,增加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共同责任,逐渐淡化两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要削弱极端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中日两国关系才能步入比较良好的发展轨道。
作者 梁云祥
出处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92,共11页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J].欧洲研究,1993,14(5):14-19. 被引量:80
  • 2杨宁一.《关于日本民族主义的若干问题》,李玉主编.《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版,第257-259页.
  • 3上山春平.《日本的民族主义》,日本至诚堂1965年9月版,第13页.
  • 4萧功秦.《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前景》,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第346页.
  • 5李安山.中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困惑——从《东方杂志》看日俄战争的影响[J].国际政治研究,2006,27(1):96-111. 被引量:6
  • 6王小东.《走在中国主流思想界的前面:回顾与展望当代中国民族主义》[J].中国与世界观察,2005,(1):8-8.

二级参考文献97

  • 1郑华,王芳.试论日俄战争对清末政治的影响[J].北方论丛,1998(6):84-88. 被引量:4
  • 2关勋夏,万安中.试论日俄战争前俄日对中国的争霸[J].史学月刊,1994(3):99-104. 被引量:4
  • 3黄月波.《中外条约汇编》[M].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0页.
  • 4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齐文译.《印度的发现》[M].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60页.
  • 5Y. C. Wa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 p.64.
  • 6Y. C. Wa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 p. 64.
  • 7张学继.《论留日学生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作用》.刘泱泱主编.《辛亥革命新论》.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186页.
  • 8陈字翔.《清末部分留日学生倾向君主立宪原因析》.刘泱泱主编.《辛亥革命新论》.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197页.
  • 9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改革》.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1994年.
  • 10《重兴海军议》[J].东方杂志,军事,1905,2(10):323-323.

共引文献85

同被引文献73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