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我们的青春无处安放——“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的自我想象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一直或隐或显的存在着,由最初试探性的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知识分子却始终不能够给自己以很好的定位。"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的革命事业中的角色仿徨与身份焦虑,为我们认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提供了绝好的见证。
作者 刘成才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8,共4页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美]萨伊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7.
  • 2《文汇报》.1952年2月1日.
  • 3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N].人民日报,1951-06-10.
  • 4'读者今定中'.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文艺报,.
  • 5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的一封信.文艺报,.
  • 6[法]福何.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54.
  • 7晓风编.我与胡风[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35.
  • 8夏杏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N].文艺报,1996-5-3.
  • 9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N].人民日报,1956-06-13.
  • 10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N].人民日报,1957-5-8.

共引文献10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