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现实主义精神——评《那儿》《霓虹》
被引量:3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61,共3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9
-
1季亚娅.“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和它的力量——评曹征路的小说《那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50-53. 被引量:28
-
2吕正毅,旷新年.《那儿》:工人阶级的伤痕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14-16. 被引量:24
-
3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17-23. 被引量:37
-
4曹征路.曹征路文集:随笔散文卷[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
5本刊记者.立场、审美与“动态的平衡”——曹征路先生访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3):24-30. 被引量:2
-
6曹征路.那儿[J].当代,2004,0(5):188-210. 被引量:31
-
7周水涛.略论农民工小说人物建构的“去典型化”特征[J].小说评论,2010(3):4-8. 被引量:1
-
8金哲.底层写作的三个维度:以《带灯》、《那儿》作比较[J].小说评论,2013(4):89-94. 被引量:1
-
9郑鹏.阶级的严肃和《那儿》的模糊[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66-69. 被引量:1
-
1李北方.从《月牙儿》到《霓虹》[J].南风窗,2007,0(15):84-86. 被引量:1
-
2姜孟之.意义在于惊人的重复[J].作品与争鸣,2007,0(7):73-74.
-
3邵燕君.传奇(评论)[J].红豆,2008,0(1):14-14.
-
4曹征路,李云雷.立场、审美与“动态的平衡”[J].上海文学,2008,0(9):80-85. 被引量:2
-
5彭青.低层叙事的病症——以曹征路小说《霓虹》为例[J].写作,2010,9(1):31-34.
-
6王哲.底层女性视角下的多重审美空间——曹征路《霓虹》的一种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27-28.
-
7闫作雷.看《当代》[J].中文自学指导,2009(2):74-75.
-
8秦宇飞.底层生命的妥协与抗争——从《霓虹》看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J].青春岁月,2011,0(10):52-52.
-
9谢昕妤.底层无声——由李约热的小说《青牛》和曹征路的《霓虹》所引发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30(1):37-39.
-
10李云雷.无望中的挣扎与力量[J].作品与争鸣,2006,0(12):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