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一家文学诊所 被引量:1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创办于1857年11月,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杂"志,扉页上长期写着:"一本关于文学、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杂志"(A Magazine of Literature,Science,Art and Politics),创刊宣言声称它要成为美国理想的代言人,不但定义还要创造独特的美国声音,标明美国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这本新生的杂志很快成为全美最智慧的人从无名小卒到鼎鼎大名之间的转换器,文学家霍桑、爱默生、马克·吐温,政治家西奥多·罗斯福、马丁·路德·金等,举凡美国的文化、政治明星,不少人都曾在该刊发表过原创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大西洋月刊》凭借着它超然的、智慧的、幽默的、富有艺术感的优雅态度,一百多年来从容地发表着对美国各个层面深思熟虑的看法与观点,成为美国人极为尊敬的思想餐桌、美学看台和科学课堂。进入20世纪后,该刊在强烈关注政治、文化的同时,对于高新技术同样抱着浓厚兴趣。二战后,它率先发表了探讨原子能技术的文章,最早对人工智能作了富有远见的介绍。目前它的发行量已经达到47万份,每期有120万人在阅读,是"美国国家杂志奖"无法跳过的大刊名刊。伴随着《大西洋月刊》的成长,美国文化与美国理想不但觉醒,而且俨然成为一种霸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一个细节或许会拉近我们与《大西洋月刊》的距离。在该刊的编辑部里张贴着一封特殊的读者来信——中国订户宋美龄因为抗战原因,随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至重庆,特别致信要求将杂志邮寄至新地址。对于中国的图书情报工作者来说,有一篇文章使我们对《大西洋月刊》相当耳熟,那就是维纳·布什(VannevarBush)在该刊1945年6月号上发表的《诚如所思》(AsWeMayThink)。此文被中外很多情报学家视为情报学诞生的标志。可惜的是,由于我们不太重视资料的积累和翻译,《诚如所思》直到2001年才被全文翻译出来,发表在《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中。无独有偶,图书馆学的分支课题——阅读疗法的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把阅读疗法的理论源头指向《大西洋月刊》,该刊1916年9月号发表的《一家文学诊所》(ALiteraryClinic),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篇专门讨论阅读疗法的文章。考虑到这篇关于阅读疗法的始祖文献虽然被广为提及,但是由于其发表在近百年之前,当时的《大西洋月刊》在国内收藏无几,如今的电子数据库亦未收录,其内容殊难被研究阅读疗法的国内同道所接触,不少人对其全貌并不了解,只是人云亦云。故而揭开其神秘面纱,使其全文完整呈现,是有学术意义的。经仔细寻觅,本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燕京大学旧藏中发现了《大西洋月刊》1916年的合订本。于是将这篇已经过了知识产权保护期的作品全文翻译如下。这篇文章通篇采用的是对话体,叙述的是作者克罗色尔斯偶然发现他在教堂工作的朋友、医生拜格斯特把他的小礼拜室变成了阅读疗法诊所,就好奇地对朋友进行了采访。拜格斯特爽快地、全盘道出了自己创办阅读疗法诊所的初衷、理念,并举了一些临床案例来论证阅读疗法的疗效。一问一答的对话体是新闻报道常用的一种文体,文章虽然没有交代作者的身份,但从文章的题材,我们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一名记者。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论文,不如说是一篇有深度的社会新闻报道。和该文同期发表的,还有18篇文章,涉及政治、文学、宗教等各个方面,该文位于第2篇,紧接其后的是主题宏大的《战争与人类进步》,由此可见,文学诊所的出现、阅读疗法的发明对当时的美国社会来说,是一件相当新奇和引起轰动的事件。对照《大西洋月刊》的宗旨,在重要的位置发表这样的文章,编辑部显然是看重了阅读疗法兼具智性、科普、美感等要素,寄望据此推动美国人塑造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明,《大西洋月刊》对于新生事物具有非同寻常的敏感和兴趣,大约30年后,《诚如所思》的发表也是这种热情拥抱新事物的办刊风格的体现,它全面地表述了关于自动检索等人工智能的畅想。拜格斯特是一名医生,他在谈话中,随意自如地以药品类比书籍,把不同的书分别比喻为兴奋剂、安眠药、镇静剂、乳状液、去酸精、增甜剂、赋形剂、刺激物、反刺激物、酒精、退烧药、酊剂等药物。他还提到了许多作家,如卢梭、尼采、托尔斯泰、爱默生、拜伦等,点评了他们作品的特点及其治疗价值。为了阐明自己的理念,证实阅读疗法的疗效,他进一步介绍了几个自己成功治疗的例子,当事人有患上抑郁症的年轻人,有空虚无聊的中年人,有职业书评家、政客、股票经纪人、宗教偏执者等,拜格斯特自豪地介绍了对不同的病人如何对症荐书,畅谈了如何在临床上灵活、巧妙地辩证使用各种风格的文学书籍、各种思潮的哲学书籍、各种倾向的史学书籍。将这些药品名、作家名、作品名的娓娓道来,说明拜格斯特先生十分博学,使这篇文章读起来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因为拜格斯特提到的都是20世纪初流行的药物、作家和社会职业,通过该文,对我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医学、文学和社会状况也有很大帮助。在众多的中国内地引用者心目中,这篇文章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通篇讲述阅读疗法,因为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并没有读到它,而是由于它为英文字典创造了一个新名词:bibliotherapy,即阅读疗法、读书疗法或图书疗法。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作者在该文中不只创造了一个词,而是两个词,还有一个"bibliopathic",也是"阅读疗法"的意思,为第二段的起首词,出现的位置远在bibliotherapy之前。但是后人对Bibliotherapy更加偏爱,遂造成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专门术语。虽然该文通常被誉为世界上第一篇明确提出阅读疗法的文章。但是拜格斯特说,他也是看了与阅读疗法相关主题的书,才产生了开设文学诊所的想法。但他提到的书,都是精神疗法和艺术疗法方面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拜格斯特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关于阅读疗法的文献。即便专论阅读疗法的文献不存在,在研究精神疗法或艺术疗法的专著中,肯定已经零星出现了关于阅读疗法的设想和探索,它们成了拜格斯特富有创意、富有创业精神地开设文学诊所的灵感之源。图书馆和宗教天生有缘,无论中外,宗教图书馆在历史上都是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方面军,图书馆是因为其收藏的书籍具有教化的力量而被宗教机构所重视。在该文中,世界上第一个开设文学诊所的是位教士,而且这个诊所是由小礼拜室改造成的,从宗教和图书馆的关系史看,这不是偶然的。基督教在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为什么教堂允许礼拜室变成文学诊所?阅读疗法依托教堂,是不是更有公信力、更有疗效?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图书馆史、研究阅读疗法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出处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7,共7页 Library & Information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35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2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