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8,共7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共引文献9
-
1崔云伟,刘增人.2003年鲁迅研究论文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1):28-34.
-
2李松荣.鲁迅治学方法浅探——以《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6,4(1):66-70. 被引量:2
-
3秦弓.整理国故的动因、视野与方法[J].天津社会科学,2007(3):107-114. 被引量:6
-
4钟其鹏.试论鲁迅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64-68. 被引量:6
-
5邓生斌.论鲁迅先生的学术精神[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7):25-26.
-
6刘殿恒.十字轴渗碳淬火膨胀量的确定及应用[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9,23(12):31-31.
-
7刘克敌.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撰写理念及影响[J].关东学刊,2018(4):79-88. 被引量:1
-
8鲍国华.鲁迅《小说备校》校勘札记[J].鲁迅研究月刊,2020(2):77-82. 被引量:1
-
9杨少伟.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学史纲》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学术影响[J].鲁迅研究月刊,2022(6):33-40.
同被引文献31
-
1黄鸣.陈寅恪先生文学史研究方法概述[J].古典文学知识,2004(6):3-10. 被引量:2
-
2朱晓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46-156. 被引量:25
-
3高远东.“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点分析[J].鲁迅研究月刊,2007(4):22-28. 被引量:20
-
4佚名.《十九世纪文学之主要潮流》[J].新青年,1917,.
-
5陈嘏.《布兰兑司》[J].东方杂志,1920,.
-
6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陈平原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5-305页.
-
7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A]..《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C].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5页.
-
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第9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
9鲁迅:《“题未定”草(五)》,《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89页.
-
10郑振铎.《丹麦现代批评家勃兰特传》[J].小说月报,1923,14(4).
-
1鲍国华.从学术史视角看鲁迅的中国文学史研究[J].东岳论丛,2012,33(12):27-31. 被引量:4
-
2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面对三种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1997(5):97-97.
-
3张泉.鲁迅同时代人赵荫棠及其后来的道路[J].鲁迅研究月刊,2002(6):51-54.
-
4李效钦.鲁迅与嵇康[J].鲁迅研究月刊,2002(10):79-80. 被引量:1
-
5谢鸣敏.试论鲁迅对校勘学的贡献[J].新世纪图书馆,2005(2):47-49. 被引量:5
-
6彭铎.鲁迅对《嵇康集》的整理[J].文学遗产,1961(383):1-1.
-
7林辰.鲁迅《云谷杂记》辑本及所作序跋二篇的发现[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3):51-53. 被引量:1
-
8李亮.鲁迅与《会稽郡故书杂集》[J].鲁迅研究月刊,2006(1):61-72. 被引量:6
-
9顾农.许广平并没有说错——也谈“起信三书”问题[J].鲁迅研究月刊,1997(2):69-70.
-
10葛涛.新发现的鲁迅佚文:鲁迅校对《嵇康集》的手稿[J].东岳论丛,2014,35(1):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