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方法”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解构主义进入美国是一个“误读”的过程。米勒本人认为他们耶鲁四人和德里达是各取所需,在“解构主义”理论上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德里达其实不太满意美国人的使用。但米勒本人只是文学批评家,不必与德里达亦步亦趋。我们能发现米勒、卡勒、德·曼等美国的文学领域解构主义者更多地引用德里达诸如《哲学的边缘》、《明信片》、《文学行动》当中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操作性较强。
作者 何博超
出处 《理论与创作》 2009年第2期22-25,共4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 1(法)雅克·德里达著,杜小真等.解构与思想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 2(美)J.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著,申丹.解读叙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同被引文献9

  • 1Atkins, G. Douglas. Reading Deconstruction, Deconstructive Reading[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Lexington, Kentucky, 1983, p. 3.
  • 2Culler, Jonathan.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M]. London and Henley: Routledege & Kegan Paul, 1981, p. 85.
  • 3Derrida, Jacques. Acts of Literatur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 14.
  • 4[美]保罗·德·曼.有所不见得修辞学.《解构批评评论集》[C].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5.
  • 5[法]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6[美]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M].张德兴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 7[美]哈罗德·布鲁姆著.《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 8《影响的焦虑》[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9[美]米勒著.《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