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行旅交通演变与社会经济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4-275,共2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8
-
1王清彬.《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部,1938年,第613页.
-
2《津郡绅商为轧毙幼孩案公呈督院禀稿书后》,《大公报》,1906年3月10日.
-
3统计图表见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电车公司档案史料(1921-194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第208-209页.
-
4《粤督行程》.《申报》1901年1月3日.
-
5C.P菲茨杰拉尔德.《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年在中国的回忆》,郇忠,李尧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
6胡朴安.《广东之生活状况》,载《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70页.
-
7曾虚白.《令人又惊又爱的虞山》[J].旅行杂志,1931,.
-
8铁道部铁道年鉴编纂委员会编.《铁道年鉴》第3卷,1933年,第658-659页.
共引文献8
-
1孙海泉.上海辐射与近代苏南地区思想观念的嬗变[J].民国档案,2002(4):36-42.
-
2舒习龙.姚锡光述论[J].史林,2006(5):52-59. 被引量:6
-
3栾梅健.1892: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论《海上花列传》的断代价值[J].文艺争鸣,2009(3):60-65. 被引量:21
-
4汤洪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1896—1927)[J].浙江学刊,2009(6):60-64.
-
5闵杰.论清末彩票[J].近代史研究,2000(4):1-52. 被引量:36
-
6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旅游业的兴起[J].安徽史学,2012(4):117-123. 被引量:3
-
7秦方.受伤的身体,复杂的现代性——以1906年吕美荪电车事故为个案的分析[J].学术月刊,2015,47(12):154-163. 被引量:6
-
8关晓红.陶模与清末新政[J].历史研究,2003(6):72-89. 被引量:10
-
1情调漳州——最平和[J].闽南风,2013(10):54-55.
-
2杨福泉.别失去了大地和文明的本真——“茶马古道”行旅有感[J].华夏人文地理,2002(9):122-122.
-
3杨乃运,侯容丰,李晔,刘家青.韶关文化行旅[J].旅游,2006(1):74-81.
-
4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J].中国市场,2009(11):78-78.
-
5齐霖.德系行旅新风尚[J].新经济,2014(18):56-57.
-
6王彦民.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应予肯定——“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综述[J].安徽史学,1989(1):39-44.
-
7周广远.帝国主义入侵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对西方学者一些观点的评介[J].历史研究,1988(4):66-78.
-
8刘莉.行旅工具的历程[J].百科知识,2008(2):52-53.
-
9段长波.“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点导析[J].高考(文科版),2010(3):47-48.
-
10行旅新style[J].产品可靠性报告,2013(8):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