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向死而思”到“向死而在”--文学与死亡的亲缘性关系论略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死亡母题的出现是早期人类对线性时间有了认识并意识到人必有一死的"向死而思"的产物,是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人类对死亡的表达经历着一个从早期神话之达观到一般诗文之悲观再到以悲为美的动态过程,人与自然的异质同构形成了人面对自然的黍离之悲。在观照自然与人生中,有些意象或隐喻积淀成死亡意象或死亡原型的代名词。在"向死而在"的艺术世界中,作家从两方面进行美学建构,一是构筑一个以死亡为核心元素的死亡意境,一是以死亡作为推进情节发展的原动力。经由写作的客体、主体、载体的不断结缘与互相渗透,文学与死亡的亲缘性关系在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中被不断记忆、不断强化。
作者 王玉琴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7-200,共4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24页.
  •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 3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 4赫伯特·曼纽森.《怀疑论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2页.
  • 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674页.
  • 6颜翔林.《死亡美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共引文献30

同被引文献4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