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球感”的定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体育理论界中对于"球感"的定义始终存在多种说法,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将理论界的诸多说法进行归纳提炼,旨在给出一个确切的"球感"的定义。本文归纳了多种定义的合理部分,也批判了其不合理的部分,并从定义应揭示事物的本质的角度,加入了球感的生理机制。从球感的作用及球感与运动知觉之间的联系这两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作者
韩志敏
机构地区
辽宁沈阳体育学院
出处
《商情》
2007年第4期40-40,52,共2页
关键词
“球感”定义
运动知觉
生理机制
分类号
G84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陈国强,付善民.
论排球正面传球的专门化知觉及其培养策略[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5):76-77.
被引量:8
2
钟前涓,卢亮球,高玉花.
排球运动员“球感”特点、作用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98-400.
被引量:13
3
陶利.
利用准备部分培养学生“球感”的方法初探[J]
.山东体育科技,1999,21(3):62-63.
被引量:4
4
冯永.
对“球感”的理解及其培养[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61-63.
被引量:6
5
屈东华.
培养学生排球“球感”能力的途径[J]
.浙江体育科学,1995,17(2):19-20.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俞继英.
现代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8,12(2):2-6.
被引量:2
2
卢亮球,陈树华.
对篮球运动员球感的理论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2):67-70.
被引量:9
3
屈东华.
培养学生排球“球感”能力的途径[J]
.浙江体育科学,1995,17(2):19-20.
被引量:4
4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72.
5
-.排球运动[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33.
6
刘建和.运动技术心理机制初窥——综述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04).
7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
刘绍曾,张孟琳.
关于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3):45-50.
被引量:53
9
陆仲元,张景兰.
球感的作用与训练[J]
.山东体育科技,1994,16(2):30-32.
被引量:5
10
陈铁成.
谈排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3,11(3):56-58.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26
1
周奕晟,刘毅.
浅谈篮球课不同类型的准备活动对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J]
.当代体育科技,2011,1(2):20-21.
被引量:3
2
张五平,董立.
中国男排冲击2008奥运世界前八强训练思路探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5):63-65.
被引量:3
3
陈功,祝继云.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J]
.体育世界,2007(12):72-73.
被引量:3
4
王诚民,马谦,于晶.
体育运动中的动觉研究综述[J]
.体育学刊,2009,16(6):94-97.
被引量:3
5
穆涛.
排球传垫球技术运用的教学方法选择[J]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433-434.
被引量:2
6
岳华.
对培养普通高校乒乓球公体课学生球感的探讨[J]
.内江科技,2011,32(3):71-71.
被引量:3
7
周振平,金靖芝.
排球运动员球感培养中的心理因素分析[J]
.价值工程,2011,30(28):294-295.
8
周松青.
浅谈高校排球运动员传球时“手感”的培养[J]
.林区教学,2005,0(6):84-85.
被引量:1
9
马海霞,王富印,赵冰岩,王爱民.
中学排球技术教学中强化球感练习的实验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8):54-55.
被引量:1
10
王虎,屈春兰.
影响大学生排球球感的因素分析[J]
.河西学院学报,2013,29(2):93-95.
被引量:1
1
蒋文.
谈反常态武功[J]
.武当,2005(2):38-38.
2
张振强.
体育课程改革“四变九不变”[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92-93.
被引量:2
3
中国武术段位制《自卫防身术教程》问世[J]
.中华武术,2013(6):39-39.
4
宗有智,庞云飞,刘志文,李鑫.
中日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2,2(23):29-30.
5
江福利.
体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J]
.体育与科学,1986,7(3):21-22.
被引量:1
6
李宗浩.
科学训练及其模式初探[J]
.体育与科学,1987,8(4):26-28.
被引量:1
7
卢鹤仙.
体育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的探索[J]
.新课程学习,2011(3):148-148.
8
郭志禹.
古道丝路武术文化特征及其核心理念(上)[J]
.少林与太极,2015,0(9):16-19.
9
杨明勇.
竞技体育比赛预案制定的模式研究[J]
.民营科技,2015(7):254-254.
10
张友龙.
略论学校体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3,3(1):109-117.
被引量:2
商情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