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量、存量及动力机制实证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利用大量历史统计数据对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差异进行考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量进行测算,对影响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进而寻找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途径。
作者
朱敏
黄洪琳
机构地区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省统计局普查中心
出处
《浙江统计》
2009年第3期26-28,共3页
Zhejiang Statistics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动力机制
分类号
F32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287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97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2
1
景普秋,陈甬军.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J]
.东南学术,2004(4):37-44.
被引量:31
2
伍世代,李永实,郑新莺.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J]
.福建地理,2003,18(1):12-15.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6
1
李玉江,吴玉麟.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及区域类型研究[J]
.人口研究,1999,23(4):65-72.
被引量:13
2
周振华.
增长轴心转移:中国进入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阶段[J]
.经济研究,1995,30(1):3-10.
被引量:58
3
宋金平,马丽,宋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7).
4
[4]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1980 1997 200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
[5]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福建农村调查年鉴(2000)[M]
6
(美)刘易斯(Lewis,W,A.)著,施 炜等.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共引文献
36
1
曹培慎,袁海.
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75-78.
被引量:6
2
王信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J]
.山东经济,2004,20(6):167-169.
3
高霞,高启杰.
工业化进程中各省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差异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05(5):23-27.
被引量:4
4
吕政,黄群慧,吕铁,周维富.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J]
.中国工业经济,2005(12):5-13.
被引量:72
5
黄群慧.
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J]
.学习与探索,2006(2):213-218.
被引量:28
6
陈新艺.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61-64.
被引量:1
7
何建雄.
招工难与就业难——农民工现象的两难选择[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11):51-53.
被引量:4
8
蒋红奇.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分析[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1):44-46.
被引量:8
9
徐玉霞,李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62-2064.
被引量:4
10
张磊.
传统农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关联度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26-32.
同被引文献
97
1
胡俊超.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比较研究[J]
.理论月刊,2009(11):169-171.
被引量:1
2
李玉江,吴玉麟.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及区域类型研究[J]
.人口研究,1999,23(4):65-72.
被引量:13
3
何景熙.
不充分就业及其社会影响——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利用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1999(2):34-50.
被引量:40
4
刘焕喜,郭犹焕.
农村劳动力流动投资的成本分析——兼与农业投资比较[J]
.中国农村观察,1998(2):34-38.
被引量:7
5
陈浩.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J]
.人口研究,1996,20(4):1-11.
被引量:43
6
李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0(3):89-92.
被引量:3
7
李迅雷,周洪荣,朱蕾.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潜力测算[J]
.财经研究,2014,40(6):121-131.
被引量:17
8
徐维祥,唐根年.
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4(6):70-76.
被引量:16
9
景普秋,陈甬军.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J]
.东南学术,2004(4):37-44.
被引量:31
10
尹振华.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
.旅游学刊,2004,19(5):40-44.
被引量:153
引证文献
5
1
王显成.
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188-190.
2
钟德友.
多元主体合作创新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J]
.软科学,2010,24(8):70-73.
被引量:8
3
杨春雷.
长三角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景分析[J]
.时代经贸,2011,9(2):235-236.
4
徐梦洁,史敏琦.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进展[J]
.天津农业科学,2019,25(1):58-64.
被引量:5
5
史敏琦,徐梦洁.
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与变化趋势[J]
.贵州农业科学,2019,47(8):168-172.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何晓琼,钟祝.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农民市民化困境分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505-510.
被引量:1
2
闫春.
农村嵌入与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分析与政策建议[J]
.人口与经济,2012(5):32-39.
3
程芳.
中西部地区实现“三化”互动的路径及保障措施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203-205.
被引量:1
4
闫春.
农村嵌入与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6):128-133.
被引量:1
5
郭志仪,马晋武.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探索:基于富平学校的调查[J]
.西北人口,2013,34(4):49-54.
被引量:3
6
董欢,郭晓鸣.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第一代农民工的转移取向及其多元影响——四川省调研数据的实证[J]
.人口与发展,2013,19(6):19-25.
被引量:5
7
高玉秋,刘生文.
阿荣旗复兴镇天台岭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9,0(22):207-207.
被引量:1
8
杨涵.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113-119.
被引量:1
9
高庆帅,沈山.
中国农业经济重心和农业劳动力重心时空演变及耦合关系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1(3):48-53.
被引量:4
10
朱桂秀.
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J]
.天津农业科学,2021,27(10):37-40.
被引量:5
1
邵建伟.
浙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与对策建议[J]
.农村经济导刊,2003(6):18-19.
2
应雄.
试论浙江农村再工业化[J]
.浙江经济,1997(4):49-51.
3
陈传群.
浙江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调查[J]
.华东科技管理,1992(10):9-10.
4
沈国梁.
中国企业,助农为本[J]
.声屏世界(广告人),2010,0(3):94-94.
5
王立军.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4):55-60.
被引量:13
6
张华.
浙江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规模与结构分析[J]
.中国市场,2006,0(Z2):150-151.
7
邱虎,吕惠进.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灰色关联分析[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0(1):40-43.
8
潘鹏飞.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J]
.浙江经济,1995,0(2):29-31.
9
浙江:农民就地变市民[J]
.当代广西,2004(23):18-18.
10
张申龙,黄重君,等.
浙江省农村居民劳务收入研究[J]
.调研世界,2002(1):26-29.
被引量:1
浙江统计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