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废除汉字”?——兼对一种流行说法的辨证
被引量:4
出处
《粤海风》
2005年第6期37-40,共4页
同被引文献59
-
1张全之.鲁迅的“硬译”:一个现代思想事件[J].粤海风,2007(4):33-35. 被引量:4
-
2韩毓海.我们需要一种“光明史观”——答友人问[J].天涯,2011(4):29-36. 被引量:1
-
3陈漱渝.中国副刊的革新者孙伏园——《孙伏园怀思录》序[J].鲁迅研究月刊,1993(11):52-56. 被引量:1
-
4孙伏园.大众语怎么样提高?.民间,1934,(10).
-
5魏源.《海国图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
6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出版信息不祥.
-
7夏勇.飘忽的法治——清末民初中国的变法思想与法治.http.//www2lgwy.com/lu—nwen/zzzx/a/8574/pageGwy2_238574.html.
-
8粱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77-178页.
-
9鲁迅.《老调子已经唱完》(《集外集拾遗》),《买<小学大全>记》(《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7卷,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6,60页.
-
10梁启超.《李鸿章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崔云伟,刘增人.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J].泰山学院学报,2014,36(4):49-57. 被引量:1
-
2迟蕊.从思想到文学:解读《阿Q正传》的另一种视角——“国民性”思想与文本“经典性”的互生[J].鲁迅研究月刊,2017(1):4-15. 被引量:4
-
3李慎,朱健平.王际真英译《阿Q及其他》叙事建构研究[J].中国翻译,2018,39(2):83-89. 被引量:8
-
4曾宪章.卓越的史识和精妙的史笔——论《故乡》的传记文学特征[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4(4):66-70.
-
5陈艺璇.鲁迅杂文与张献忠野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2,32(1):89-96.
-
6辛明应.传的解放——桐城文体与《阿Q正传》的生成[J].文学评论,2022(6):93-102. 被引量:4
-
7郜元宝.再论“颓败线的颤动”及其他[J].鲁迅研究月刊,2022(11):5-11.
-
8孙伟.作为“正信”的阿Q“精神胜利法”[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6):52-62.
-
9张全之,金智贤.“假洋鬼子”·“里通外国的人”·“秃儿。驴”——也谈《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J].探索与争鸣,2023(12):135-141. 被引量:1
-
10刘天艺.想象、真假与隔膜:《阿Q正传》中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J].文学评论,2024(4):104-112.
-
1陈辽.楹联的革新 革新的楹联——评郑伯农的楹联创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2):132-133.
-
2李锐.我们的可能——写作与“本土中国”断想三则[J].上海文学,1997,0(1):73-77. 被引量:6
-
3陈文运,徐万盛.联语——汉字特有的文艺形式[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8(4):43-45.
-
4路也.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节选)[J].诗林,2006(3):123-125. 被引量:1
-
5袁进.全球化、多元化与现代文学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223-233. 被引量:1
-
6韩羽.真假之辨[J].散文百家,2004,0(22):2-2.
-
7杨凯锋.每一个汉字,都值得述说[J].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2015,0(2):38-38.
-
8于坚.答阿根廷诗人明雷三问[J].红岩,2014(3):30-32. 被引量:1
-
9邓康延.汉子凛然站着[J].领导文萃,2001,0(1):86-86.
-
10刘燕燕.手记六篇[J].大家,1999,0(5):3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