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艺海》
2006年第1期49-49,共1页
同被引文献11
-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3):175-185. 被引量:89
-
2陈春萍.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2):85-90. 被引量:15
-
3刘凯.Web2.0给了我们什么[J].现代情报,2006,26(3):2-6. 被引量:11
-
4张艳梅,李再强.睁开另一只眼——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透视[J].世界文化,2006(5):10-12. 被引量:2
-
5阳燚,杨英,毛向辉.Web2.0与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2006(4):5-9. 被引量:7
-
6段吉方.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6(3):32-35. 被引量:5
-
7黎琼锋,李庭军.后现代主义:引发教育反思的思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48-51. 被引量:8
-
8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1.
-
9理念经济的新生儿“Weh2.0”[J].中国电子商务,2006,(7).
-
10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23(8):32-37. 被引量:124
二级引证文献15
-
1梁斌.基于web2.0的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8(3):39-42. 被引量:23
-
2黄李凤,温雪.网络文化适应研究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4):54-58. 被引量:8
-
3石坚.Web2.0文化解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89-93. 被引量:2
-
4聂竹明,张新明.Web2.0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27-30. 被引量:1
-
5严冰,方慕真.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验[J].中国远程教育,2009(15):32-40. 被引量:23
-
6胡丹,姚贞.Web2.0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06-107.
-
7郑忠梅.教育技术理性的伦理意蕴——基于Web2.0的网络教育文化视角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3):8-11. 被引量:13
-
8张怀浩.Web2.0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研究——以益学会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1):31-33.
-
9卢华国.试论现代辞书学发展的“维基范式”[J].外语研究,2011(3):70-73. 被引量:2
-
10谢婷婷.基于Web2.0技术下的图书馆2.0[J].科技信息,2011(36):261-262.
-
1严肃.高科技风格对设计艺术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121-123.
-
2陈鸿俊.“后现代时期”主要设计风格探略——兼评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设计思潮[J].中国美术教育,2001(4):42-46.
-
3曹启良.对现代商业设计主导风格及其走势的认识[J].商场现代化,2007(01Z):180-181.
-
4杨威.后现代主义的人体摄影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1):57-57.
-
5田君.论后现代主义设计[J].艺术生活,2003(1):15-16.
-
6蔡祖煌.曲高和寡红梅催春[J].中国京剧,1995(2):62-62.
-
7朱橙.从形式主义的媒介还原到现象学的具身知觉——极少主义批评的后现代转向[J].世界美术,2015(2):86-92. 被引量:1
-
8刘琼,江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波普艺术在当今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3(7):267-267.
-
9朱伯雄.关于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研究[J].美术观察,1995(0):12-13.
-
10韦鹏.以美国电影《大象》为例谈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J].电影评介,2008(22):5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