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63
-
1张翼星.李大钊哲学思想若干特点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2):37-43. 被引量:4
-
2朱成甲.李大钊的早期哲学思想——泛青春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9(2):14-21. 被引量:4
-
3张伟良.简论李大钊早期东西文化观的逻辑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9(4):42-44. 被引量:5
-
4邹兆辰.如何看待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J].河北学刊,2005,25(3):88-92. 被引量:3
-
5杜蒸民.李大钊哲学思想发展再探[J].安徽史学,2005(6):47-54. 被引量:2
-
6胡建.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陈独秀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之差异[J].哲学研究,2006(4):22-26. 被引量:3
-
7王志刚.“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高校理论战线,2007(3):49-53. 被引量:5
-
8张静如,朱志敏.论李大钊的宽容精神[J].新视野,2007(3):4-6. 被引量:2
-
9侯且岸.李大钊与中国先进文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4):12-18. 被引量:9
-
10张世飞.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初步探索——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标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4):78-83.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牛玲玲,燕继荣.从“个性解放”到“大同团结”: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的理论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8-54. 被引量:2
-
2李继华,魏淑丽.对新版《李大钊全集》第二卷有关日本问题的疏证与补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25-132.
-
3韩晶.近年来中共创建史研究综述[J].北京党史,2011(5):37-41.
-
4王欣媛.从排斥到联合:“二大”前后中共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6):67-71. 被引量:1
-
5段炼.从“心力”到“民彝”:民国初年李大钊关于政治正当性的思考[J].史林,2017(2):113-128. 被引量:4
-
6罗志田.无共识的共论:五四后关于东西与世界的文化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2(4):90-99. 被引量:7
-
7王锐.锻造“政治民族”——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的理论意涵[J].开放时代,2019(2):122-135. 被引量:11
-
8张莉.《新青年》作者群与中日近代词汇交流——以李大钊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5):113-116.
-
9李乐乐.《域外小说集》:作为方法的“东西瓯脱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12):88-102. 被引量:3
-
10赵晓靓,龙蕾.近代日本的政治转型与东亚文化传统——以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建构为例[J].世界历史评论,2020,7(2):152-165. 被引量:1
-
1包心鉴.在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拓展中国社会主义文明道路——“人类文明大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研讨会述评[J].理论前沿,2002(12):42-44. 被引量:2
-
2汤因比预言:中国文明将一统全球[J].国学(吉林),2016(4):70-73.
-
3王先俊.五四时期瞿秋白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中州学刊,1999(3):140-144.
-
4洪峻峰.瞿秋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东南学术,1999(2):42-47. 被引量:2
-
5陈虹.浅谈闽南地区的丧葬文化[J].品牌,2015(6):114-114. 被引量:3
-
6祝春亭.明清时期中国人眼里的西方形象[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5):98-103. 被引量:4
-
7刘旺旺,梁超.对列宁“最后的文章”中关于苏俄文化建设若干论断的阐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1):63-68. 被引量:3
-
8李效增.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观[J].齐鲁学刊,1997(4):18-22. 被引量:1
-
9罗浩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现代文明发展新道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7. 被引量:1
-
10李晖.七十三岁中进士的附传唐才子——王希羽史迹探索与现存诗章释读[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2):8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