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1-174,共14页
Frontiers
参考文献15
1 盛洪.为天地立心[J] .读书,2002(3):141-147. 被引量:3
2 陈明明.政治学在中国的命运──从“经济学帝国主义”谈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1(02).
3 刘禾.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 再谈西方学术新近的重大变革[J] .读书,2000(5):66-74. 被引量:21
4 苏力.经济学帝国主义?[J] .读书,1999,0(6):77-83. 被引量:11
5 汪丁丁.启蒙死了,启蒙万岁!──评汪晖关于“中国问题”的叙说[J] .战略与管理,1999(1):68-83. 被引量:14
6 张曙光.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J] .读书,1999,0(1):75-84. 被引量:18
7 姚新勇.“不道德”的经济学的道德误区[J] .读书,1998,0(11):121-124. 被引量:13
8 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J] .读书,1998,0(6):51-56. 被引量:69
9 张曙光.走向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市场、政府和道德[J] .天津社会科学,1998(3):12-19. 被引量:19
10 郑也夫.社会品德与经济繁荣[J] .读书,1997,0(11):120-125.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13
1 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J] .社会学研究,1998(2):3-13. 被引量:107
2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 .文艺争鸣,1998(6):6-21. 被引量:132
3 汪晖.“科学主义”与社会理论的几个问题[J] .天涯,1998,0(6):132-160. 被引量:12
4 M.福科,汪晖.什么是启蒙?[J] .天涯,1996,0(4):109-117. 被引量:25
5 《太平洋学报》2006年订阅单[J]太平洋学报,2005(05).
6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 著,荀春生等.展望二十一世纪[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7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J]经济研究,1992(05).
8 Vincenzo Denicolò,Marco Mariotti. Nash Bargaining Theory, Nonconvex Problems and Social Welfare Orderings[J] 2000,Theory and Decision(4):351~358
9 Gary M. Anderson. Deborah J. Barrow, Gary Zuk, and Gerard S. Gryski, The federal judiciar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xiv + 143 pages, index. $39.50 (cloth).[J] 1998,Public Choice(1-2):205~208
10 汪丁丁.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J] .经济研究,1997,32(6):70-77. 被引量:178
共引文献405
1 于沐阳.消费主义与世纪之交小说创作[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6):61-64.
2 刘雅君.普遍政治秩序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话语重构——以贡献制的体制功能为线索[J] .社会科学,2021(6):150-160. 被引量:4
3 王晓华.别现代性与中国学术的原创机缘[J] .都市文化研究,2021(2):347-351.
4 范良聪,童禺杰.论信用体系的规范构造——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J] .北大法律评论,2020,21(1):87-106. 被引量:1
5 巫爱华.浅谈局域网内的安全设置[J] .中国市场,2006(18):36-36.
6 李永刚.腐败的文化传统溯源[J] .开放时代,2000(10):49-52.
7 张庆堂.高职院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J] .中国市场,2006(52):48-49.
8 余华义,周轩.对社会一般准则和道德的经济学分析[J] .财经科学,2004(S1):409-412. 被引量:1
9 郑闯琦.中国现代思想传统中的《北方的河》[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6):60-71. 被引量:2
10 胡景敏.“新启蒙”与新时期的知识生产[J] .粤海风,2009(1):11-1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01
1 张颐武.公共知识分子:难题和困局[J] .中关村,2003(5):23-24. 被引量:3
2 张旭东.知识分子与民族理想[J] .读书,2000(10):24-33. 被引量:2
3 贾英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公共性转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变革的实质及其公共性旨趣[J] .长白学刊,2007(4):4-8. 被引量:3
4 袁祖社.公共性实践的逻辑与人类自我造就和自为拥有的意义结构——现实个人的自主活动与马克思社群共同体的理想[J] .河北学刊,2007,27(2):7-13. 被引量:5
5 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观与21世纪哲学走向─—再论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求是学刊,1999,26(6):17-21. 被引量:10
6 朱士群.公共领域的兴衰──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J] .社会科学,1994(6):68-72. 被引量:18
7 李北方.公知与伪士[J] .南风窗,2012(12):54-56. 被引量:2
8 刘建成.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探析——从批判到整合[J] .教学与研究,2004(8):20-24. 被引量:14
9 袁祖社.文化“公共性”的视野与个体生存意义根基之探寻[J] .人文杂志,2004(5):33-39. 被引量:10
10 郭湛,王维国.公共性论纲[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1-5.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14
1 陈永力.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6-88. 被引量:2
2 弓慧敏.媒体中“公共知识分子”角色分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34-37. 被引量:2
3 赵建国.“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知识分子[J] .新闻界,2007(1):45-46. 被引量:8
4 吴维忠.传播学视阈中的知情权困境及突破[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21(1):89-92.
5 林铁,张建永.知识分子的媒体身份与经典的命运[J] .中州学刊,2008(2):239-242.
6 邓莉.公共性问题:研究现状与路径选择[J] .哲学动态,2010(7):35-41. 被引量:16
7 王彦明.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原因、诉求[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3):8-11. 被引量:22
8 冯若谷.从大众媒介时代到新媒介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J] .东南传播,2011(9):6-9. 被引量:4
9 李长吉.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现实反思与理想诉求[J] .当代教师教育,2008,1(1):67-71. 被引量:8
10 熊英.试论知识分子与电视媒体的关系——兼谈对布尔迪厄《关于电视》一书的思考[J] .科教导刊,2013(5):160-161.
二级引证文献64
1 向芬,杨肇祎.新闻公共性反思:概念源流、理论取用与问题思辨[J] .全球传媒学刊,2022,9(5):131-145. 被引量:5
2 冯建娜.论乡贤对民间规范的传播[J] .民间法,2022(1):334-344.
3 谢立黎,黄洁瑜.中国老年人身份认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14(1):55-66. 被引量:22
4 石健壮,李森.教师角色观的文化审视与重构[J] .大学教育科学,2009(5):59-63. 被引量:5
5 石健壮,李森.教师角色观的文化审视与重构[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5):32-37. 被引量:2
6 赵小花,王守恒,姚运标.公共“知识分子”语境下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反思[J] .煤炭高等教育,2010,28(1):40-42. 被引量:1
7 丁苗苗,吴飞.再论“下沉的声望”——从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知识分子的角度[J] .东南传播,2010(3):1-3. 被引量:5
8 肖赞.和谐社会视野中高校知识分子的专业性和公共性[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4):53-55.
9 杨柳婧,简世德,肖宗志.公共知识分子的博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刘洪波的博客为例[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21-24.
10 姚远,陈昫.老年残疾人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 .人口研究,2011,35(6):43-50. 被引量:12
1 李根.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女性 奥斯特罗姆:颠覆“经济学帝国主义”[J] .企业家天地,2009(11):59-61.
2 梁小民.外面的女人很精彩[J] .读书文摘,2008,0(1):79-80.
3 谢瑞淡.对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部分体系结构的探讨[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8(1):18-24.
4 李德顺.“阴盛阳衰”新论[J] .现代交际,1995(7):33-34.
5 吴海琳.社会资本理论的局限与超越[J] .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44-147. 被引量:3
6 张秀娟.经济学帝国主义:学科扩张中的冲突与藕合[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100-103. 被引量:8
7 刘军奎.“贵族化”到“平民化”:中国社会学的选择——兼论中国社会学的批判性与公共性[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32(4):118-121. 被引量:3
8 刘天一,马晓浔.从纷争到融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对话[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4(2):142-146. 被引量:1
9 李达昌.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部分理论体系之我见[J] .社会科学研究,1986(1):19-23.
10 陆昱.经济学困境、伦理学囿限抑或法学迷惑——从对当前经济危机的预测谈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J] .经济论坛,2009(22):9-1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