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争
出处
《瞭望》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53,共2页
-
1徐晓梅.论陌生化手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以《喧哗与骚动》译本为个案[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34(2):72-74.
-
2朱天龙.语言形式中的心理:思维风格参照下的《我弥留之际》中译本研究[J].外文研究,2015,3(4):65-73.
-
3闫艳珍,李莉.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看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6):76-80. 被引量:1
-
4索玉柱.试论英语语义的模糊性[J].外语教学,1998,19(4):2-5. 被引量:3
-
5李丹河.也谈李译《喧哗与骚动》[J].中国翻译,1993(4):48-49. 被引量:3
-
6相福庭.“陌生化”与写作[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1999,0(3):25-26.
-
7鲍忠明,张浩.处于漩涡隐喻中心的艾迪——对《我弥留之际》的瑞法特尔式互文性解读[J].国外文学,2009(1):72-79. 被引量:11
-
8刘辉.一部震撼灵魂的小说——《喧哗与骚动》[J].现代语文(高中读写与考试),2005(8):6-6.
-
9王冕.《喧哗与骚动》的风格特征及其风格标记翻译[J].长城,2014(02X):203-204.
-
10李权文.论《喧哗与骚动》的诗性语言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92-95.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