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显文本”与“潜文本”的双重写作——解读《野草·淡淡的血痕中》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解读思路及原则首先,从字、词、句等方面入手,由词汇层进入言语编码的描绘层,再进入整体的意象结构,最后挺进"原型层",追寻作者的思维模式,把整体的意象结构呈现出来,旨在揭示文字背后巨大的心理内涵、哲学内涵、美学内涵、文化内涵、生命内涵及宇宙精神之内涵。其次,经过语词"还原",审视作者"句法转换生成"是如何发生的,从而避免把看似简单好懂的文本简单化处理的弊端。当我们进入由鲜活透辟的语词编织的语境中,看到那个语义空间是复调的、众声喧哗的,乃至任何一个词不断离散(造成不确定性或多义性),又不断向一处凝聚(确定性)。第三,在上述思路演绎中,作为读者受体会感受到双重文本的存在,一个是社会——历史学的显文本;一个是文化学意义上的潜文本,其中儒、道、释文化乃至基督教文化都渗入其中。第四,为防止任何先验的理论预设,本文阐释的原则是:作品的意图,不是作者意图,也不是读者意图。那只能从文本开始诠释。
作者 刘东河
出处 《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8-9,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加)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Frye)著,王逢振,秦明利.批评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