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个性的”绝非世界的——与希德先生商榷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艺术创作不能没有个性。但什么是艺术个性,什么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对个性与民族性、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认识,刘能强的文章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并与希德先生商榷。他认为,那种“个性的即世界的”的说法 是一种极端膨胀的“个性”论是一种新的民族虚无主义。如果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真依了此论,艺术大有被拖入深渊的危险。胡贻孙在素描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这是西方造型与民族审美心理的交汇。他认为,中国传统造型观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积淀的产物,它和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审美追求正相协调并植根于民众之中,传统的审美心理始终给我们以影响。当我们注重于三维的分析与对比时,常使我们一面学习西方造型,一面不忘更贴近本土文化与个人的情感,传统濡染使我们有丰厚的底蕴为后盾,因此西方造型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交汇必不可避免。作者的颇有见地的思考值得人们关注。 本期“学人档案”介绍的古陶瓷研究学者叶喆民教授,走过了艰难的学术历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个字贯穿于他的严谨治学之中。
作者 刘能强
出处 《美术观察》 1999年第2期54-55,共2页 Art Observation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