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7-59,共3页
Chinese Theatre
同被引文献91
-
1张兰阁.过士行的狂欢体戏剧与巴赫金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S1):122-128. 被引量:5
-
2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J].文艺研究,2001(3):76-84. 被引量:48
-
3何新.“先锋”艺术与近、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转移——现代派、超现代派艺术研究之一[J].文艺研究,1986(1):91-104. 被引量:8
-
4高行健.要什么样的戏剧[J].文艺研究,1986(4):88-91. 被引量:40
-
5陈恭敏.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J].戏剧艺术,1985(3):4-7. 被引量:15
-
6胡伟民.开放的戏剧[J].文艺研究,1985(2):15-17. 被引量:21
-
7林克欢.演员与观众[J].文艺研究,1985(2):35-41. 被引量:7
-
8安振吉.陈明正导演艺术研究[J].戏剧艺术,1992(4):36-46. 被引量:2
-
9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J].文艺研究,1987(6):61-63. 被引量:24
-
10董健.论中国现代戏剧“两度西潮”的同与异[J].戏剧艺术,1994(2):8-15.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14
-
1陈吉德.打造“孟氏快感——孟京辉论”[J].剧本,2002(1):55-59. 被引量:6
-
2薛支川,林莹.孟京辉:狂欢的“伪先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99-101. 被引量:1
-
3骆婧.浅论“群体形象”在话剧《思凡》中的运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7(2):44-48. 被引量:2
-
4汪杨.喧哗背后的隐忧——解读中国当代先锋戏剧[J].戏剧文学,2008(2):17-19.
-
5薛支川.狂欢因素与孟京辉的“伪先锋”[J].剧作家,2006(1):81-83. 被引量:2
-
6张勇.论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的艺术源泉[J].当代戏剧,2006(3):10-13.
-
7胡星亮.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之批判[J].学术月刊,2006,38(8):106-111. 被引量:10
-
8胡星亮.布莱希特在中国的影响与误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7(4):131-138. 被引量:4
-
9张小平.试论中国化之先锋戏剧[J].理论月刊,2010(1):130-133. 被引量:3
-
10张倩.路漫漫其修远兮——浅谈辽宁多元戏剧探索之路[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2):169-170.
二级引证文献32
-
1成慧芳.后现代喜剧之解构技法[J].剧影月报,2005(6):50-51. 被引量:3
-
2成慧芳.论“后现代喜剧”的制笑机制[J].学术界,2006(1):210-214. 被引量:3
-
3田广文.2006年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8):6-9.
-
4黄炜玮.《武林外传》的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因素[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4):104-107. 被引量:1
-
5孙琼阁.谈网络写作对传统写作精神主体的消解[J].成才之路,2007,0(33):5-7.
-
6张鑫.牟森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9(11):110-112.
-
7黄爱华.孟京辉先锋戏剧论析[J].文艺争鸣,2009(11):102-107. 被引量:4
-
8黄梅.孟京辉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2):153-154. 被引量:3
-
9席雯婷.由《同一首歌》管窥现代传播类型[J].媒体时代,2011(2):44-46.
-
10朱瑨海.程式的泛化——从京剧演员到新版《快乐大本营》的主持[J].媒体时代,2011(1):53-55.
-
1郭盖.小众到大众:总算混出来了[J].中国新闻周刊,2002,0(23):64-65.
-
2黄燎原.孟京辉是个什么样的人[J].中国新闻周刊,2000,0(15):62-63.
-
3国文.参观名胜古迹所想到的[J].劳动保障世界,2008(3):61-61.
-
4余楠.空中花园里的甜蜜谋杀[J].新世纪周刊,2009(18):88-89.
-
5用痛苦过滤虚假与矫情——陈建斌访谈[J].大众电影,2004,0(23):18-19.
-
6郁金香.陈冲勇闯好莱坞的中国女人[J].电影评介,2001(1):24-25. 被引量:1
-
711月的故事[J].故事家,2011(11):3-3.
-
8熊姝.走近孟京辉[J].戏剧之家,1999(1):31-32.
-
9张璐.我的导演观(之二)──乐在其中[J].中国戏剧,1999,0(4):58-60.
-
10易立竞.高圆圆的“艳遇”[J].南方人物周刊,2007,0(10):6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