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形式的复活──从一个角度谈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
被引量:2
出处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33-34,共2页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同被引文献11
-
1丁茂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三大诗社[J].文教资料,1995(1):50-60. 被引量:2
-
2刘纳.旧形式的诱惑——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旧体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3):188-202. 被引量:29
-
3陈启能.略论微观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2(1):21-29. 被引量:90
-
4马大勇.“二十世纪诗词史”之构想[J].文学评论,2007(5):199-201. 被引量:17
-
5卞孝萱.文史互证与唐传奇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2):126-129. 被引量:11
-
6吕厚量.试析当代西方微观史学的若干特点--以《乳酪与蛆虫》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理论研究,2010(1):79-84. 被引量:6
-
7袁一丹.隐微修辞:北平沦陷时期文人学者的表达策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1-18. 被引量:13
-
8王学振.抗战文学研究的边界问题[J].南方文坛,2014(4):122-125. 被引量:2
-
9朱惠国.民国词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J].现代中文学刊,2014(6):54-59. 被引量:5
-
10李遇春,邱婕.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建构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8(3):173-187. 被引量:3
-
1郭兴.《抗战文艺》关于“利用旧形式”的讨论[J].北方文学(中),2013(5):113-114. 被引量:1
-
2刘纳.旧形式的诱惑——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旧体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3):188-202. 被引量:29
-
3曾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文学家旧体诗复兴及其成因[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57-62.
-
4石凤珍.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发起过程探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3):45-50. 被引量:7
-
5柯文溥.论中国诗歌会[J].文学评论,1985(1):69-79.
-
6季羡林.对于新诗的一些看法[J].文学评论,1959(3):53-55. 被引量:1
-
7张海明.文学民族化问题再议[J].文学评论,1992(6):58-68. 被引量:3
-
8乔纳森.雷班,戈木,杨帆.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实用文艺批评集[J].外国文学,1982(6):88-95. 被引量:1
-
9王伟.现实主义:旧形式与新可能——论詹姆逊的现实主义观[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5):59-62. 被引量:2
-
10郭冰茹.赵树理的话本实践与“民族形式”探索[J].文艺研究,2016(3):57-65.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