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傅天琳在巴渝文化中心──重庆接受学校教育,度过青少年时代,并由此走进诗的王国。巴渝文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感染并铸造了博天琳,她的诗作也自然而然地以比较生动的笔触表现了巴渝文化顽强坚韧与乐观开朗的精神风采。随后,傅天琳以作为巴渝文化物质之一的开放态度尝试了新的超越,使其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
作者
李怡
机构地区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0-24,共5页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
傅天琳
巴渝文化
感染
铸造
超越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1
傅天琳.
傅天琳作品及诗观[J]
.诗选刊,2013,0(2):64-65.
被引量:1
2
李怡.
传统: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台北“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2):11-14.
被引量:3
3
余薇野.
朴实的芬芳──傅天琳创作扫描[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21(2):43-45.
被引量:1
4
傅天琳.
果树的方式以及水的方向[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21(2):46-46.
被引量:6
5
傅天琳,李元胜.
路的结束,方是人的诞生──关于《结束与诞生》的对话[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21(2):47-48.
被引量:2
6
张中宇.
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24-28.
被引量:3
7
苏瑷.
世有天之琳[J]
.文学自由谈,2011(1):140-141.
被引量:2
8
傅天琳.
我是“新来者”[J]
.中外诗歌研究,2018,0(2):42-43.
被引量:1
9
颜同林.
吕进与中国现代诗学的独特建构[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0(9):69-74.
被引量:1
10
张中宇.
传统选择呈现的当代风景——评傅天琳的女性、母爱和儿童诗歌[J]
.当代文坛,2003(6):85-8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孙科,莉蓉.
巴蜀文学的边缘写作——从《陶渊明写〈挽歌〉》到《女人》[J]
.红岩,2007,0(2):100-104.
2
刘大伟.
“果树”的姿态与精神——傅天琳诗歌创作论[J]
.当代作家评论,2023(4):195-200.
3
周航,吴林俐.
诗性的回归:游移在果园、都市和西方之间——傅天琳诗歌论[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1):141-149.
1
李怡.
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0(2):36-40.
2
雷雯.
聂华苓小说中的原乡书写[J]
.青年文学家,2016,0(5Z):14-15.
3
向泽发,张桦.
走马“故事乡”[J]
.文化月刊,1997,0(6):34-35.
4
甘小华.
浅析竹枝词与巴渝文化之渊源[J]
.青年文学家,2013,0(21):14-14.
被引量:1
5
甘小华.
浅析竹枝词与巴渝文化之渊源[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7):223-223.
6
袁欣.
意象主义之桥——中西文化交流的范式[J]
.外国文学评论,2004(2):141-150.
被引量:5
7
黄贤忠.
巴渝竹枝词内涵三论[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6):113-117.
被引量:2
8
吴励生.
孙绍振的美学之“酷”和经典之“眼”——兼论与夏志清经典之“眼”的相关重叠[J]
.社会科学论坛,2010(14):60-79.
被引量:1
9
全国新田园诗赛获奖作品集及其论文集邮购启事[J]
.诗刊,2008(9):87-87.
10
方义祥.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字特质探源[J]
.北方文学(中),2012(12):52-52.
被引量:1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