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5-208,共4页
同被引文献23
-
1孟丹青.从《棘心》看苏雪林的道德立场[J].江苏社会科学,1999(5):157-160. 被引量:4
-
2沈暉.论皖籍台湾女作家苏雪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9(3):52-58. 被引量:2
-
3沈晖.论苏雪林与五四新文学[J].中国文化研究,1999(4):84-90. 被引量:7
-
4李玲.苏雪林属于“闺秀派”吗?──苏雪林《棘心》重评[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2):23-26. 被引量:6
-
5黄尔昌.苏雪林与杜醒秋比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6(2):33-36. 被引量:2
-
6谢昭新.论苏雪林散文的艺术风格[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1):214-223. 被引量:4
-
7尉天骄.论苏雪林散文中的民族文化情感[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9-34. 被引量:2
-
8黄忠来,杨迎平.背负旧传统的“五四人”——苏雪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165-179. 被引量:7
-
9石楠.苏雪林年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61-64. 被引量:4
-
10均一.发刊词.女子周刊,1920,.
二级引证文献14
-
1何玲华.蔡元培与北京女高师[J].高校理论战线,2007(9):54-58. 被引量:4
-
2杜祥培.女子大学办学特色的历史性扫描[J].现代大学教育,2009,25(4):54-59. 被引量:1
-
3姜丽静.高等教育创办的非常规个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J].教育学报,2009,5(5):18-25.
-
4姜丽静.从边缘到中心:重新解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80-86. 被引量:1
-
5姜丽静,廖志强.边缘处的别样行走——关于“女高师”的研究现状、研究地位及研究视角[J].高教探索,2010(2):83-87. 被引量:1
-
6余蔷薇.穿越时空的光芒——苏雪林1920年代文学创作在中国大陆的接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6):87-92.
-
7丁增武.论苏雪林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创作[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1):48-53.
-
8殷翔.现代作家笔名现象探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16-20. 被引量:2
-
9金宏宇.中国现代文学辑佚的学术规范与价值判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3):88-98. 被引量:9
-
10偶禺舒.冰心与苏雪林理性精神之对比[J].宿州学院学报,2017,32(2):74-78.
-
1祝克懿.蹇先艾先生处女作考证[J].贵州文史丛刊,1997(2):61-62. 被引量:1
-
2丁启阵.孔乙己如今好风光[J].各界,2010(10):3-3.
-
3杨惠.从《钟山》卷首语看池莉之于新写实小说的意义[J].皖西学院学报,2005,21(4):103-105.
-
4杨学功.是是非非杨荫榆[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0(7):56-56.
-
5毛本栋.心怀悲悯忆旧事——读杨绛先生的《将饮茶》[J].文存阅刊,2016,0(3):81-82.
-
6吴永平.姚雪垠创作年谱[J].新文学史料,2010(3):54-75. 被引量:1
-
7张策.关于公安文学新作的老生常谈——从张文潮的新作《警长和他的哥们儿》说起[J].啄木鸟,2011(12):153-154.
-
8冯强.倾斜的城市——《我们夫妇之间》与“北京”[J].长城,2014(2):129-133.
-
9刘书龙.被鲁迅骂出名的杨荫榆[J].党建文汇(下半月),2006(4):45-45.
-
10宋凤英.杨荫榆的复杂人生[J].文史天地,2008(5):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