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汉字文化》
CSSCI
1998年第4期37-39,22,共4页
Sinogram Culture
同被引文献12
-
1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3):36-41. 被引量:8
-
2孙中运.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10(Z1):1-4. 被引量:1
-
3孙中运.五谈六书的转注——同姜亮夫先生商榷[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10(2):7-11. 被引量:1
-
4张晓明.二十世纪汉字字形结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75-80. 被引量:10
-
5聂焱.论汉字造字法的思维模式[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3):58-62. 被引量:4
-
6王玉鼎.转注假借新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
7唐兰.中国文字学[M]{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8王娜.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未来发展[J].山西建筑,2009,35(2):349-351. 被引量:1
-
9卢士樵.汉字造字法与六书[J].世纪桥,2010(21):19-20. 被引量:2
-
10李月琴.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河北农机,2013(2):79-80. 被引量:5
-
1“考”与“拷”[J].作文通讯(实用阅读版),2009(3):63-63.
-
2董欣.有趣的汉字[J].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1(7):24-25.
-
3彭晓燕.从“食”部字看汉字造字法的多样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5):30-33.
-
4贾刚如.论六书假借为造字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104-105. 被引量:3
-
5马万金.对“六书”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6(4):34-38. 被引量:1
-
6汪化云.“萨”字构造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8-88.
-
7李刚.汉字是一种生活形式——汉字造字法在汉语国际教育汉字教学中的使用[J].读书文摘(中),2016(4):98-99.
-
8刘燕.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S1):59-60.
-
9李敬.试论反切在汉字注音法和造字法中的作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4):115-117. 被引量:2
-
10张玉金.汉字造字法新探[J].古汉语研究,1999(4):45-50.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