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就是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1
出处
《云梦学刊》
1998年第1期15-18,共4页
Journal of Yunmeng
同被引文献7
-
1瞿秋白.伯伯尔之泛劳动主义观.新社会,1920,(18).
-
2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A].胡适文存:卷二[C].亚东图书馆,1928.
-
3王素莉."问题"与"主义"之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N].学习时报,2006-04-17.
-
4瞿秋白选秉[M].人民出版社,1985.
-
5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A]..李大钊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
1张晓娟.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26):227-228.
-
2汪青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J].科学社会主义,2005(2):22-24. 被引量:6
-
3纪光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讨论综述[J].哲学动态,1999(3):17-21. 被引量:1
-
4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观的演变与创新[J].理论视野,2007(4):31-33. 被引量:4
-
5周溯源.内容扎实 视野宏阔——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年》[J].近代史研究,1998(3):303-310.
-
6胡忠浩,岳菊,朱少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3):218-219.
-
7刘芳,高玉泉.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渊源[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39-41.
-
8徐素华.《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理论视野,2007(10):17-19. 被引量:3
-
9张光全.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的最初探索[J].沧桑,2011(5):79-82.
-
10王兴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儿[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2-5.
;